村名片

梓潼庙村位于石洞镇东南方,共396户1126人,耕地面积 918亩。

大事记

●2014年,梓潼庙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5年,梓潼庙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梓潼庙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实现整村脱贫

●2017年,梓潼庙村发展果树产业

●2020年,梓潼庙村人均收入达9000元以上

p52_s.jpg

梓潼庙村的健身广场。

安居区石洞镇梓潼庙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以前,村民们守着几亩耕地过日子,农闲时出去打零工贴补家用,虽日子过得不算窘迫,但跟富裕沾不上边。

2014年以前,梓潼庙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左右,在全镇21个行政村中排名靠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两委班子转变思想和作风,强化产业引领,突出致富带头人作用,全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

脱贫致富经

围着“农”字转 土里能“刨金”

一个中规中矩的传统农业村如何脱贫?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庄稼人围着“农”字转。“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不利条件中找出有利因素。”梓潼庙村第一书记聂琨说。

聂琨来到梓潼庙村走访调研后认为,要调整农产品结构,在土地上玩点新花样。“谁说地里只能随大流种个小麦、玉米、花生?”这个身材微胖的敦厚汉子笑着说。

2020年12月25日,村民代秀蓉在耙耙柑基地修枝。看着一个个饱满的耙耙柑,代秀蓉心里乐开了花,“这几天把枝修下再套袋,等十来天就可以上市了。”

梓潼庙村成立海城种植专业合作社,耙耙柑是合作社引进的项目,有300多亩,耙耙柑成熟后全部由公司回收,按市场价格计算,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合作社每户增收1000元。

近年来,梓潼庙村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增加农民收入,让梓潼庙村的土地尽可能多“长钱”,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蹚出致富新路 建设美丽新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梓潼庙村人不仅向地“刨”食问收成,还“蹚”出了致富新路。

2017年,长期在外从事餐饮业的刘仕高,在村两委号召下返乡创业。他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方式,发展起颇具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务工岗位。刘仕高的果园有102亩,鸡存栏8000多只。

在盘活土地使用率的同时,梓潼庙村积极用好用活政策红利,通过改造高标准农田、修建提灌站、硬化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成功引进柑橘产业,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梓潼庙村已发展柑橘类产业春见300余亩、桃子李子产业100余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乘着发展的东风,梓潼庙村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如今的梓潼庙村,不仅有图书馆,还有健身广场等。

“刚到梓潼庙村时,村民告诉我,‘忙时出去干活,闲时就拉家常’,生活有点单调。”聂琨深有感触,“现在大家的精气神不一样了,整个村子都充满朝气。”

“从2016年底脱贫那天起,全村就在谋划自己的小康路,从产业结构转型、乡村环境改造到文化建设,每个地方都在发生改变。未来,梓潼庙村又会有新模样。”梓潼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清树信心满满。

梓潼庙村“四季果园”的耙耙柑熟了。

创富故事

梓潼庙村的“四季果园”

岁末年初,梓潼庙村增加了不少新年的喜气。放眼望去,田间地头挂满红彤彤的耙耙柑,像一个个小灯笼,格外亮眼。

“耙耙柑”又名春见,顾名思义“春天相见”,即冬春季节成熟的水果。“最早从日本引进,在中国最适宜在四川种植。”果园老板、遂宁辣海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陈林介绍说,耙耙柑比普通柑橘大,皮薄且软,水分多又甜,名字很形象也很好记。

陈林的果园里,还有李子、桃子、雪梨、樱桃、果冻橙、葡萄等,共有五六百亩,其中耙耙柑占了一大半。在陈林看来,冬春季节是水果市场淡季,此时成熟的耙耙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新鲜水果空白,价格就卖得起来。

按照陈林的想法,种植李子、桃子、雪梨、樱桃、果冻橙、葡萄等品种,主要目的不是卖,而是把这片果园打造成真正的“四季果园”,一年365天都有新鲜水果成熟,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都有新鲜水果吃。

基于这样的考虑,陈林围绕“四季果园”做配套“文章”,兴建棋牌茶楼、民俗旅馆,还养殖了跑山鸡。来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采摘,还可以野炊、喝茶、唱歌,感受乡土乡味。

“四季果园”的发展,带动了全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平时10多个村民打工,忙的时候有几十个,普通工人60元/天,技术工120元/天。”在果园打工的村民黄秀英告诉记者,“老板从来不拖欠工资,干一天发一天,干一个月发一个月。我们常年在果园打工,比以前收入高很多。”

跑山鸡养殖场。

返乡创业记

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追梦人”

梓潼庙村一片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成了100亩的跑山鸡养殖场。这一切改变,来自村民刘仕高的努力付出。

当记者见到安居区尚益种植合作社老板刘仕高时,一身朴素的农民形象依旧未变,身上沾满了泥土。2017年,刘仕高从外地打工回到老家,选择了二次创业——养鸡。

“180多万元,几乎把之前在外打拼挣的钱都投进去了。”刘仕高说,“一开始还是有很多顾虑,但最终坚持下来了。”在养鸡过程中,刘仕高有过顾虑,也遇到过困难,但他肯干肯学。“去年卖了2万多只,目前存栏6000多只。”刘仕高说,“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已开始逐年回本。”

除了自己亲力亲为,刘仕高的养鸡场还请了6个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刘仕高每天给工人发60元钱,从不拖欠工资。在养鸡场,刘仕高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这种习惯和风格,在他早期的打拼经历中早已形成。

说起刘仕高,村支部副书记贺慧容说的第一句话是:“事业心很强,敢想敢干。”30多年前,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贫穷,刘仕高12岁外出打工,19岁自己开餐饮店,一干就是20多年。现年49岁的刘仕高,仍然不愿停下创业的步伐,希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中继续大展身手,成就一番事业。

人物访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访石洞镇党委书记蒋兴林

脱贫攻坚收官之后,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日前,记者专访了石洞镇党委书记蒋兴林。

蒋兴林表示,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从全会精神中找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蒋兴林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从石洞镇实际考虑,我们将抢抓安白路建设契机,加快接入安白路,打造石洞镇到安居县城30分钟交通圈、到遂宁市区1小时交通圈。同时以安白路为依托,串联石洞镇5个村,打造乡村农旅示范带,促进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通村公路、生产便道。加大力度建设水利设施,在有效解决石洞镇部分干旱问题的同时,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记者手记

百村百面因地制宜最关键

小康生活不仅是钱包鼓了、村子富了,更意味着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乡村产业发展高效可持续。已经脱贫摘帽的梓潼庙村在小康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梓潼庙村的特色是什么?传统。放眼安居全区的村落,梓潼庙村绝对属于不起眼的那类:空间有限,没有资源,守着几亩田地,穷不下去也富不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小村庄,在“农”字上做新文章,从地里多“刨食”,硬是在诸多不利情况下谋划出多元经营增收的新思路,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在奔小康路上踏踏实实起了步。

百村百面,因地制宜最关键。资源禀赋平平的普通村如何奔小康?梓潼庙村给了我们启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