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婵 宋敏

6月17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王建宽接连几天都起得很早,先去村口几处旧窑洞瞅瞅,黄土怕水赖着哩,放心不下。再去地里瞧瞧,转又喜笑颜开,新种的石榴树解渴喽。

当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党支部书记4年了,老王只觉着,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儿。村民们也没闲着,他们都有了各自的新营生。

村头一景

河生情 生态清

梭椤河穿村而过,轻轻流淌,依着山势拐个猛弯,汇入黄河小浪底。

王建宽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担任村级河长,负责梭椤河3.5公里的河道管理。

巡河随身带着的,总有一根铁钩、一个网罩、一块抹布、一把铲刀,还有一些宣传品。

村民世世代代依河而生,盥洗打鱼,改变生活习惯谈何容易。

先把2公里的污水管网改造好,建个化粪池,再挨家挨户做工作: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

支书一人分身乏术,脱贫户齐景护河心切,自告奋勇当起了河道管理员。

齐大姐成天在河边转悠,知道这水是黄河的一支,眼里哪怕一片落叶浮萍都容不下。

梭椤河里鸳鸯戏水

前几日,村里又购入了几只观赏鸳鸯放入河中,飞则成双,平添生气,她也有了伴儿。

“河水真是干净多了,就怕是治一时、好一时。”齐大姐一点也不敢放松,觉着只有把这活儿干好了,每月的500元工资才敢往兜里揣。

沟域支撑流域,把梭椤沟域生态保护好,就是为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作贡献。

眼前,数百亩艾草地层层排列,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软黄金”。远处山沟里,花椒树、连翘树棵棵茁壮,零星的“急性子”已炸开花苞,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生态沟”。

河生技 文化兴

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出人物。77岁的脱贫户谢润夏就是个文化人,好写字作画。

打20多岁起,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事,他都是不请自到,帮助写写画画,啥事都给整得头头是道。

脱贫户谢润夏在农家书屋

被人高看一眼是没错,可俗话说“百无一用穷书生”,这也是他的心结。

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分包上梭椤沟村,头一回登谢润夏家门时,这位独居老人正耷拉着脑袋,怏怏地在地里刨食儿。

谁知第二天,县委书记就送来了一沓宣纸,其义自明。

村里农家书屋建罢,杨书记点名叫谢大爷去当文化管理员,每月县文化站给发260元。

梭椤沟美景歌谣

心气儿顺了,创作起来更有劲头,爱画牡丹,亦喜水鸟。

“画鸟,要从嘴开始。”老爷子寥寥几笔,一只白鹭便跃然纸上。

2019年10月,村里的写生采风基地正式揭牌,洛阳画院、师范学院来了好几拨学生,在梭椤河畔寻找乡土记忆,用画笔讲述洛阳的黄河故事。

梭椤河写生基地

王根儿、王武几个老伙计当起了模特,学生把老农脸上的浅沟深壑,一笔一画素描在纸上,完了还要付模特30元辛苦费。

谢润夏也去看学生们作画,可不服气:“他们画得没我快,没我标准!”

河生钱 致富经

上梭椤沟村有山有水,又紧挨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天赋异禀。

从前洛阳人都来拍婚纱照、近郊游,却前脚来后脚走,如何把客留下来?

在帮扶单位支持下,脱贫户王粉玲当起了农家乐老板。

脱贫户王粉玲自产饸烙面

“除了红薯饸饹面还吃啥,炒个土鸡蛋吧?”“凉粉也是自己做的,尝一尝吧!”“小青菜都是自家菜园里摘的,新鲜着呢!”

每逢节假日一到饭点儿,王粉玲就忙着招呼游客,有时候得找好几个姐妹打下手,才能忙得过来。

今年“五一”,上梭椤沟乡村自驾游活动再掀高潮,路沿、沟畔到处都是汽车、摩托车、山地自行车。那几天,王粉玲的营业收入平均每天有800多元,乐得合不拢嘴。

吃完农家饭,喝口薄荷茶,“郭老汉免费茶摊”生意也不赖,摊主是76岁的脱贫户郭金明。

脱贫户郭金明的公益茶摊

这个公益性岗位不仅为他带来收入,还让他的“三句半”小快板有了用武之地。

“花喜鹊,叫喳喳,千年枯树开了花,党的政策真是好,帮你致富来发家……”郭金明讲到村容村貌大变样,那是一串一串好词儿说不完。

而与此同时,一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亦在村庄上空激荡着。

【采访手记】

相传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巡察到此,见此处山环水抱、钟灵毓秀,当即修建皇家寺院,栽植梭椤树,赐名梭椤沟。梭椤花幽香宜人,历来有“仙树”之称,但树下百姓要脱贫致富,可不能指着这股仙气儿,还得埋头苦干下大气力。

让黄河真正成为幸福河,上梭椤沟人谋划了“1131”战略规划,建设“1”条沟域经济带,提升“1”段梭椤河河段,打造美术写生、婚纱摄影、拓展训练“3”个基地,最终目标是成为“1”个休闲度假自驾游目的地。当特色产业替代了传统种植,当绿水青山替代了荒山荒滩,当美丽乡村替代了贫困山村,便蹚出了沟域经济拓荒之路,展现了山区农业转型之变,收获了幸福小康生活之美。

雨过天晴,夏花烂漫,希望在田野间萌发生长,黄河之畔生机盎然。

【乡村名片】

上梭椤沟村曾是深度贫困村,位于洛阳孟津小浪底镇西北部浅山区,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30户7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71人,目前剩余3户7人。该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走出了一条山水美景富乡亲的生态扶贫之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