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肖山区是老旧城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域。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农转城居民,这些居民小区管理往往是政府的难题。如何破解居民区管理难题,本文立足于街道管理这一角度,以小见大,作出了相应的探索。
随着“三个转型”快速推进,肖山区安置房小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单元。但由于安置房居民素质、生活习惯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原因,安置房小区的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安置房小区管理难已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安置房约2万套,可入住居民约4.8万人,建筑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入住居民以“农转非”人员为主;当前在建安置房约2.3万套,面积达210万平方米;即将启动安置房建设约2万套,面积约190万平方米。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区安置房累计将达6万余套,总面积达500余万平方米。“安置房”不仅要让群众“搬得进”,更要让群众“住得稳”。本文以东方街道刘家坝社区为例,对安置房小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安置房物业服务管理,以破解安置房小区“管理难”的对策建议。
一、刘家坝社区安置房小区管理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刘家坝社区成立于2002年,隶属于东方街道,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辖1056户2384人;该社区现有安置房4幢,非电梯房,2006年11月交付使用,现住有居民216户700余人,小区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500余平方米。居民以占地“农转非”人员为主,多数居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每月领取几百元的养老保险金。该安置房小区系开放式小区,没有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日常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由社区负责。现聘有3名保洁人员负责小区环境卫生、绿化管护工作。成立了小区安全巡逻义工志愿队,在社区的指导和协调下,以居民自主管理的形式,由小区居民共同维护小区安全工作。目前,居民承担的费用仅为4元/月·户的清洁费。
(二)存在的问题
1.安置房小区难管理。安置房小区作为失地农民安置的一个主要载体,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农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失地农民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小区里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扔乱丢,损害公共绿地,甚至在公共区域养家禽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安置房小区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2.安置房小区安全有隐患。安置房小区没有引入物业管理,没有物业管理或专职保安进行巡查,小区成了“放羊式”区域。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出小区,社区治安存在一定的隐患。加之,“农转城”居民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出门不锁门、东西乱丢乱放等诸多“农村”生活习惯,小区安全形势不容忽视。
3.管理服务费用难收取。刘家坝社区安置房小区环境卫生服务、公共绿化维护、小区治安管理等均由刘家坝社区负责,每月至少要支付环境卫生保洁费用3000多元,加上其他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等,每月开支将超过5000元。而向居民收取的只有一笔环境卫生费用,即每户每月仅交4元,资金缺口每月就达4000多元。目前,向居民收取仅4元/月·户的卫生服务费用,也还有不少居民不愿意交,如果要收取其他费用,则会更难。很多居民表示,“农转非”之前什么钱都不用交,现在搬到安置房来了,要收费很难接受。
二、刘家坝社区安置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居民缺乏有偿消费意识。刘家坝社区安置房没有成立物业服务管理公司,日常物业服务管理主要由社区这一自治组织牵头负责。在安置房超过房屋保修期限后,小区的共同区域、共用设施设备及场所的维修养护管理、绿化管护等,都需要大笔维护经费。由于安置房居民缺乏有偿消费的意识,多数居民根本就不愿意拿出钱来进行维护。很多居民认为,政府拆掉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田地都没有了,是政府要他们来住这些房子,而不是他们想住,应该享受政府照顾,对于交钱共同维护的事情,抵触情绪很大。甚至有个别居民当自己家里的下水道堵塞时,也不会自觉维修,而是要求社区来维修。安置房小区居民缺乏有偿服务的意识,严重制约着安置房小区正常的服务管理工作。
(二)居民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农民市民化是一个过程,很多“农转非”居民集体意识淡薄,只关心自身利益,不关注集体利益,只爱护自家的卫生,不关心小区的整洁。安置房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月仅靠几百元的养老保险金,生活比较困难,经济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他们也根本不愿意成立物业服务管理公司,以增加其经济负担。
三、加强安置房物业服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安置房配套设施建设——让居民“搬得进”。加强安置房建设是肖山区大力推进“三个转型”、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开展“七城同创”活动,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重要保障;是观察城市的窗口,是检测居民幸福指数的平台,更是安置房居民安居乐业的根基。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安置房小区的投入,完善安置房小区的市政、管网、娱乐休闲场所、菜市场、绿化等配套设施,坚持城市安置房与城市商品房建设基本同标;对于已建成的旧的城市安置房要加强改造,切实提档升级,确保安置房配套完善,要让居民“搬得进”。
(二)切实开展关爱行动——让居民“过好渡”。安置房小区居民多数为“农转城”人员,他们原来是农民,其思想观念与城市市民还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对物业服务管理的“有偿消费”观念难以接受,甚至对“进城”持不满态度。虽然许多居民搬进了安置房,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进城”,为此,政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结对帮扶”、“牵手互助”等多种形式,深入安置房家庭,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思想上尽早“进城”,让他们尽早融入城市生活;同时,更要帮助安置房居民解决一些客观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引导和帮扶居民就业、创业,要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致富,让他们“过好渡”。安置房小区、社区及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农转城”安置房居民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对入住安置房的企业人员,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从企业“全包全办”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三)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让居民“住得稳”。让居民“住得稳”,形成安置房小区物业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应该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可分成两个阶段:
1.在安置房发展的初级阶段,即许多居民思想上还没有“进城”时,要以“社区+业主委员会”高度自治管理模式为主。由于安置房居民刚刚“进城”,其思想观念还一时难以转变,特别是对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观念更是难以接受,加之,许多“进城”居民生活本身就比较困难,“社区+业主委员会”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能让他们顺利“过渡”。因此,安置房小区要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镇的指导、监督下,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成立小区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要让安置房小区的骨干成员进入业主委员会,并负责维护小区公共管理秩序、协调处理纠纷矛盾、收取部分物业管理费用;社区居委会要指导业主委员会制定安置房小区管理公约、物业管理费用收取办法,建立安置房小区业主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引导居民逐步树立正确的物业服务消费观念,切实做好安置房小区管理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政府要加大对物业管理费用补贴力度,以满足安置房小区日常物业服务管理的需要。如刘家坝社区安置房,管理经费缺口每月达4000多元,政府可以按照每月每人0.6元的标准,将费用给社区和业主委员会。在这一阶段,物业管理费用以政府补贴为主,业主缴费为辅,让居民“过好渡”;要注重培养安置房居民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居民自觉参与小区的维护与管理,让居民牢固树立起“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意识和观念,为安置房小区“过渡”为市场化管理奠定基础。
2.在居民思想上基本“进城”后,逐步“过渡”为“物业+社区+居民”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安置房小区,引进物业公司,实行市场化物业服务管理应该是安置房小区管理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将安置房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推向由物业服务管理公司全权负责,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实施监管的小区物业管理统一化、市场化;要出台安置房物业服务管理补贴办法,对个别经济确有困难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零就业家庭物业管理费用进行部分补贴。社区要与安置房小区业主共同成立业主委员会,加强对物业服务管理公司的监督;业主要定期缴纳物业管理费用,积极参与小区自治管理。物业管理公司要切实做好小区卫生保洁、绿化管理、治安保卫等,提供全方位优质物业服务,自觉接受业主监督,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形成在社区指导、监督下,物业管理公司市场化运营、居民高度参与的安置房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整洁、文明、舒适的安置房小区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血液。
【写作点评】本文被肖山区委《调研与思考》采用;被重庆市市政委主办的《城市管理》杂志2012年第8期(总第287期)P28-31采用。全文首先对肖山区全区安置房基本情况进行了小结,旨在说明安置房管理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现象;然后,站的角度比较低,即东方街道刘家坝社区的其中一个安置房小区,分析了这个小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3个基本问题;其次,分析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搬得进”、“过好渡”、“住得稳”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全文3733字,原文未经重新整理,文中地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