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Close

《天津日报》多角度呈现小康路上幸福事——

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展示大变化

《天津日报》于7月2日开辟《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派出近100名记者编辑,深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走进基层、走进现场、走进百姓生活,着眼小切口、聚焦小故事,突出暖色调、传递正能量。在一系列报道中,有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有守望相助的团结、自强不息的奋斗,更有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用“小故事”实现心灵碰撞

“时间、地点、采访对象”是《天津日报》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报道的“开篇三要素”,带给读者强烈的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记者深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走进现场,走进百姓生活,着眼小切口,聚焦小故事,用奋斗者的亲身经历讲出变化,谈出体会,不仅表达上生动可亲,而且在典型性人物的塑造上,让人印象深刻,容易产生共鸣。

不论是《“香菇板娘”:从贫困户到致富明星》中靠香菇大棚,摆脱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的陈钰凤,还是《一年3笔收入 存了钱修了房》中回乡当蔬菜打包员的李红,都是千千万万普通奋斗者中一员,他们的致富故事实实在在,就发生在百姓身边。《天津日报》用老百姓的话讲故事,鲜活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感染力,同时以点带面,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啥叫‘小康’?”初中没毕业的陈钰凤拉着记者的手问道,“像我现在这样,有‘事业’,有钱赚,心里踏实得很!这就是‘小康’吧?”报道中以普通人的视角叙事,用采访对象自己的话来切入小康话题,既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又能带给读者可亲可感可信的阅读体验。

可以借鉴的是,这些报道没有局限于描写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富裕,而是关注到精神面貌上的变化,比如,想要“闯一番,不能老这样”的陈钰凤;在《从种植户到车间主任:农民老姜“升职记”》中说过“只要你能教我,我就能学会”的姜瑞令;还有在《从“小打小闹”升级“养殖公司”》中不仅自己富了,还要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黄国业,《天津日报》在人物的选取中可谓处处充满匠心,让读者既能看到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又能感受到敢于突破困境的新时代奋斗精神。

以“大变化”折射制度优势

纵观《天津日报》目前推出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相关报道,可谓策划十分周详,其通过层层剖析,理性梳理,在充分展现党领导人民合力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壮阔历程的同时,也成为凝心聚力、增强制度自信的生动实践。

例如,《再见,穷窝窝!你好,新生活!》中,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塬乡甘岔村村民刘小强的生活因易地扶贫搬迁而发生变化,从过去“每年过年杀头猪就算好的了”,到现在她住楼房、进工厂、领工资,还配上了她在车间里工作的照片,让读者能够对刘小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产生强烈共鸣。以小见大展示脱贫攻坚成就,让小故事一样可以体现大变化,也正是《天津日报》该系列报道的一大亮点。

此外,该系列相关报道中,还有不少讲述跨地域帮扶的故事,体现天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特点和做法,以及通过个体故事反映制度优越性的典型报道。比如,在《从种植户到车间主任:农民老姜“升职记”》一文中,通过农民老姜个人社会角色的变化反映脱贫攻坚政策的巨大作用;《“抱团发展”,苹果越种越甜》一文从甘肃省合水县农民张维昌失去20万元苹果订单讲起,引出天津市红桥区帮扶该县建立农民合作社,走出一条“抱团发展”的致富路,生动说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记者 韩萌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