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牛蛙养殖量迅速增长,但缺乏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和缺少监管,出现尾水排放不达标和牛蛙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PART1
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危害环境安全
传统的牛蛙养殖密度较高,且单位面积的用水量较少,养殖尾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尾水治理成本高。同时,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合法的养殖场地,面临随时被拆的风险,尾水治理方面没有动力。
PART2
抗生素滥用,危害食品安全
传统高密度牛蛙养殖模式下,容易爆发疾病。而大部分牛蛙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的知识,为保证生产效益,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
PART3
养殖无规划,合法养殖无门
牛蛙的合法养殖需要依法获得水域滩涂证和养殖证,但各地大多没有规划牛蛙养殖区域,尤其禁止牛蛙养殖的地方政府不给养殖户颁发牛蛙养殖证,因此,养殖户很难得到合法的养殖场地和身份。很多牛蛙养殖以非公开方式为主,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应对禁养政策,养殖者对牛蛙养殖无长期规划,养殖过程不规范,执法难度加大,易引起执法纠纷。
PART4
科技投入少,对产业的支撑不足
政府对牛蛙产业相关科技投入少,并且由于政策不明朗,行业企业对科技进步没有动力,科研人员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牛蛙相关研究,致使牛蛙产业技术进步慢,相关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
牛蛙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保证牛蛙产业长久发展,牛蛙养殖模式的转型亟待解决,需明确牛蛙养殖用地用水要求和养殖场建设标准,按程序审批发放养殖证,按环保和食品安全要求监管牛蛙养殖场运行,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因此,牛蛙养殖产业需要在政府、产业、科研和金融等各方面共同推动下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政府指导行业建立规范或标准,监管行业健康发展,引导行业技术创新
政府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环境情况,规划牛蛙养殖区域,理顺牛蛙养殖证审批程序,依法依规及时办理养殖证。同时,加大对牛蛙科研投入,引导行业企业投入科技研发,指导行业建立牛蛙健康养殖规范或标准,加强对牛蛙养殖场的监管,对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行业要为牛蛙养殖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1. 创新养殖模式,做好尾水处理,保障环境安全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利用污水处理设备进行牛蛙养殖尾水处理再利用,实现牛蛙工厂化养殖零污水排放。其特点是单位产量高,水处理需要面积小,设施设备投入大。
工程化养殖模式属于集约化养殖,采用生态化水处理模式,水处理面积大,设施设备投入少。
生态养殖模式是水生植物与牛蛙的综合种养模式,水稻和莲藕等水生植物与牛蛙生态环境相似,生长周期吻合,可结合利用实现“稻蛙”“莲藕+牛蛙”等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尾水中的有机质,改善水质,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特点是单位面积产量低,设施设备投入少,需要稻田等资源。
2. 建立技术标准,规范养殖过程,保障食品安全
依托各养殖模式,以健康养殖为目标建立相应模式下的技术标准,规范养殖各环节的操作,维护牛蛙健康,减少药物使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3. 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改变从业人员传统的操作模式。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保障技术标准执行到位。
4.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完善的检测系统,加强牛蛙养殖尾水排放和牛蛙商品的质量监督。
总之,牛蛙是消费者喜欢的网红产品,可养可食,通过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努力解决牛蛙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引领牛蛙产业进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也相信,牛蛙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粮食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的营养健康食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