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耀州区瑶曲镇刘村的宏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雷中朝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养殖场。院子道路两侧冬青、红叶李、杨树排列成行,消毒室、卫生防疫室、饲料加工房等应有尽有,三栋猪舍里一头头精心喂养的猪“体格健硕”……这里,承载的不仅是雷中朝的创业梦想,还有刘村和车洼村80余户贫困户的致富希望。
2005年,雷中朝结束了20多年的军旅生涯。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是等待分配安稳的工作,还是回乡自主创业。乡亲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脱贫梦?谁能把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给大家?谁能手把手地教会乡亲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技走向富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雷中朝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回到农村去探索,去寻找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出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出生在刘村,转业回来后看到家乡非常落后,想帮帮乡亲们。我们村和周围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再加上一直有养猪的传统,我就想着把村里的玉米直接转化成养猪的饲料,一来降低养猪的成本,二来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雷中朝说。于是在2012年8月他揣着贷款和借来的80多万元,便一头扎进了猪场建设中。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猪场开工建设正值雨季,持续多日的连阴雨一下就是半个多月,把辛辛苦苦刚推好的场地一下子就冲得面目全非,天睛后又得再雇铲车、钩机重新开挖平整。好不容易平整好土地,通村的水泥路又出现好几处塌方,施工用的水泥、沙子等物资运不回来,工期一拖再拖。找人修好通村路,又遇到建筑材料涨价,一时间资金短缺。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一边忙着筹钱,一边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帮建筑队搬砖、筛沙子,再到后来,搭着帐篷打水井……困难一点点克服,终于把养猪场建成。
2013年上半年,第一批种猪进场。看着新建成的猪舍和活蹦乱跳的猪崽,雷中朝十分欣慰。雷中朝把猪场当战场,把猪舍当阵地,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学习、研究、摸索,这位部队里的“笔杆子”成了乡亲们口中的“猪司令”,总结出一套养殖窍门。许多过去用传统方式养猪的农户和有养猪意向的农户不断找上门来“取经”。他的手机号码也“一传十,十传百”,成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线电话,免费咨询、上门服务逐渐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刘村和车洼村的80余户贫困户发展起了养殖,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懂得“向科技要效益”。
对于有场地、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他无偿发放仔猪,免费提供技术和防疫服务并帮助联系销售;对于没场地、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他采取托管养殖,与34户贫困户签订协议,每户每年分红800元,2017年的分红已于2017年9月30日全部发放。雷中朝说,今后养殖场效益好了还要提高给贫困户的分红。另外,三年协议期满后,还可与有意愿的贫困户续签协议,直至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此外,他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场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从猪场建起到目前累计吸纳80余人进场务工。
不久前,贫困户梁土安用卖猪赚的钱补交了购房款;等到了春节,卖掉养了一年的猪,身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贫困户雷称德就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明年,全身干劲的小伙雷鹏鹏还将领到免费发放的猪崽,一步步实现他的脱贫愿望……
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一天天越过越好,雷中朝更加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他说,当过兵就打上了永远的烙印,脱下了军装,脱不下的是神圣的责任,虽然退伍了,但骨子里还是军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创新务实、奋斗不息的精神。在宏顺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的路上,他始终不会忘记渴望过上好日子的乡亲们。(本报记者 韦懿 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