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祥在喂猪
12月20日,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记者来到郊区旧街乡后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武祥的家。在他家的不远处就是猪舍,饲料间、消毒区、养殖区等布局合理,杨武祥正忙着清理猪舍卫生、给小猪投喂饲料。
“前一阵子卖出去20多头,现在猪舍里只有14头猪了,打理起来也挺快。”杨武祥熟练地把玉米、麸皮、糠、豆粕按比例调配成的饲料倒进饲料槽后走出猪舍。
回想起三年前刚开始养猪的日子,36岁的杨武祥打开了话匣子:“几年前也外出打工过,俺们村交通不便,在外打工房租、吃饭又贵,挣的工钱仅够生活开销,几年也存不下几个钱,年年轻轻的还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心里总感觉挺不甘心的,就想着自己回村里干点啥。”村干部知道打算回村创业的杨武祥缺的是资金和技术,就想方设法帮助他。
“我想了好一阵子,决定回村里养猪。村里就帮着我申请了小额无息贷款,建起了猪舍。”杨武祥说,由于自己之前压根儿没接触过养殖业,是个“门外汉”,一开始心里也没底,“2016年只买了10头小猪,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慢慢摸索养猪的门道。”
从饲料配比、疫病防御到接生育种,一个人打理猪舍,杨武祥必须从“门外汉”快速成长为“全能手”。“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是我最常看的节目,里头有不少养殖户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时也会上网学习,很方便。每年,我还出去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和不少专家建立了联系,遇到棘手的问题也能求助专业人员。”杨武祥说,看着猪崽吃得香、长得好,付出再多的辛苦也不觉累,两年多就还上了5万元贷款和借村里的4万元互助金,自家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养猪毕竟有风险,猪价随市场波动总会涨涨跌跌。“我一个人最多时养100多头猪,承担的风险其实挺大的,听说有的养猪户能和规模较大的养殖合作社合作,实行订单养殖。有了保底价,养殖风险就相对小一些。”提起今后的发展,杨武祥表示,他希望能和规模较大的养殖合作社达成协议,解决销路问题。(郭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