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亦称虫尉,坊间俗称大水蚁等翅目昆虫的总称,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白蚁的养殖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白蚁的养殖技术
白蚁亦称虫尉,坊间俗称大水蚁(因为通常在下雨前出现,因此得名),等翅目昆虫的总称,约2000多种。为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并是社会性昆虫,每个白蚁巢内的白蚁个体可达百万只以上。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45°之间。
白蚁(termite, white ant),亦称虫尉属节足动物门,昆虫纲,等翅目,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白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见蚁总科),但白蚁社会体系在分类地位上,白蚁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全变态昆虫。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 2 亿年前的二叠纪。白蚁的形态特征与蚂蚁有明显的不同。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蚂蚁触角膝状,腹基瘦细,前翅大于后翅。中国古书所称蚁、螘、飞螘、蚍蜉、蠡、螱等,都与蚂蚁混同。宋代开始有白蚁之名,并确定为白蚁的别称。 白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白蚁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种。中国除澳白蚁科尚未发现外,其余4科均有,共达30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
白蚁的生活习性
白蚁生活习性独特,营巢居的群体生活,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分化和复杂的组织分工,各品级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白蚁的生活环境
白蚁相关因素:白蚁的生活环境主要与温度、湿度(水分)、空气、光线和土壤有关。
温度: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气温是影响白蚁分布的主要因素,所以白蚁都分布在赤道两侧,越近赤道白蚁种类越多,密度越大,生活方式也越复杂。据测试,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的最适气温为25-30摄氏度,最低致死温度是-3摄氏度,经7天后全部死亡;-1摄氏度,9天全部死亡;1摄氏度,14天死亡;4摄氏度,28天死亡;8摄氏度,34天90%以上死亡;而10摄氏度时,经一个半月80%还正常生活,仅有少部分死亡或不正常,所以台湾乳白蚁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能力。
湿度:群体发达的白蚁种类,需要专门的水分供应,以维持群体的水分和湿度需要。白蚁虫体含水量约79%,白蚁巢体含水量占30%-37%,平均33%。白蚁群体有专门通往源的吸水线(吸水蚁路),通过吸水线来保证自身和巢体对水分的需求,这是毫无异议的事实。堤坝上生活的黑翅土白蚁为了获得其巢群所需的水分,必须有蚁路通到水源,堤坝上比较近水源的地方是迎水坡的水库水,堤坝内浸润线和反滤体的自由水,所以堤坝白蚁都会筑蚁路到这些水源丰富的地方取水。
空气
白蚁是生活在半封闭的巢穴系统中的群体生物,在黑暗的巢穴系统中自成一体,有人戏称它为“黑暗中的居民”。这个巢穴系统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空气中的氧气,而把群体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巢外。白蚁巢穴系统的特点是二氧化碳含量特别高,比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数十倍到上百倍。
光线
白蚁长期在营巢内隐蔽生活,就多数个体而言是畏光的。然而,白蚁群体的扩散、发展,却离不开光的环境,有翅成虫飞离群体时都有趋光习性。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常在傍晚分群,飞离群体的有翅成虫具很强的趋光性;黄翅大白蚁在凌晨,月光明亮时进行。所有的有翅成虫都明发育完善的单眼和复眼,和 其它 许多昆虫一样,对光有强烈的正反应——趋光性。因此,白蚁有翅成虫飞离旧群体,建立新群体,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土壤
除木栖性白蚁与土壤不直接发生任何关系外,土木栖白蚁和土栖性白蚁跟土壤的关系都极为密切,特别土栖性白蚁,无土不成巢,离开土就生存不了,土栖性白蚁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土壤也是土木栖白蚁的蚁巢、蚁路的主要成分。
白蚁的生长繁殖
白蚁白蚁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二亿五千万年历史,除具有适宜其生存的食宿条件和自身的营群落性生活特性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白蚁的繁殖能力。白蚁的繁殖靠群体中的蚁王和蚁后这类生殖性的个体,尤其是蚁后,有极其膨大的腹部和发育完全的生殖器官,主要起交配产卵的作用。蚁后和蚁王在整个巢群中数量最少,但作用却十分重要,一旦失去生殖性的巢群,必定要有新的补充型生殖蚁,否则这样的巢群不仅无法扩展群体,繁殖后代,而且整个巢群将无法协调,最后失去控制,直至毁灭整个群体。
白蚁的巢群中一般只有一对原始型蚁王和蚁后,某些种类也有出现多王多后的现象,一旦原始型蚁王、蚁后体弱病死后,巢群内会迅速产生短翅补充型或无翅补充型的蚁王、蚁后,继续延续巢群的繁殖后代,扩展群体的需要。如土栖白蚁群体内的壮年蚁后,在其生殖的鼎盛时期,一昼夜内约产8000粒- 10000粒蚁卵,一生中的产卵量高达5亿多粒,这类白蚁的一个成熟的巢群个体数可达数百万头,并延续其几十年的生活史,其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可以用呈几何级数出现来描述。
白蚁的物来源
白蚁白蚁食性很广,其营养物质来源于植物,以植物性纤维素及其制品为主食,兼食真菌和木质素,偶尔也食淀粉、糖类和蛋白质等等。然而,人们也常见白蚁会蛀食人造纤维、塑料、电线电缆甚至砖头、石块、金属等,它们是以口吐乙酸之类的化学物质来腐蚀、熔化这些物件的。除此之外,也能吞食同一蚁巢内的白蚁尸体、幼蚁发育中蜕下的旧皮,在外界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吞食蚁卵甚至幼蚁。不过相互吞食不是它们的正常营养方式。白蚁的食物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活体植物:许多种土栖白蚁都能取食植物的根、茎,尤其是幼苗、嫩茎和根部
(2)含糖量高的干枯植物 :纤维素在白蚁全部食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种白蚁不仅取食天然木材和干枯植物,如蛀食枯死树桩、枯枝落叶和被木材腐朽菌寄生的枯木。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还取食晒干的牛粪。除此之外,白蚁还能取食各种含纤维素的加工产品,象纸张、布匹等。
白蚁对纤维素的消化与吸收:白蚁虽然取食大量的纤维素,但是光靠白蚁本身并不能完成消化纤维素的全部过程。除白蚁科以外,其它白蚁肠内都含有数量很多的单细胞生物,其中包括了原生动物的四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以及细菌,已定名的有300多种。这些微生物与白蚁是共生关系,只有依靠这些微生物的协助,才能使纤维素消化转变为白蚁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
(3)从微生物中摄取补充其他营养物质:某些白蚁取食真菌,这些真菌有两类,一类由白蚁用特殊的 方法 培养,另一类不是经白蚁特殊培养的。
(4)白蚁尸体、幼蚁蜕皮、蚁卵和幼蚁。
白蚁的养殖技术
1营巢与取食习性:
每群白蚁都筑有较大的主巢,作为蚁后与蚁王的王宫,也是群体活动的中心,另外,还要有好多个副巢,各巢以隧道相连通。家白蚁常在村舍附近的树根下 (特别是松、杉木),树干中以及居室中各种木质建筑和用具中营巢。这些木质中的纤维就成为白蚁的天然饲料,特别对生长势衰弱的树木或纤维组织较新鲜的干木材,尤为喜食,过于腐朽的木材则不贪食。白蚁还有取食同伴脱下的老皮、排泄物或初死蚁尸的习性。因此, 饲养 容器中要放置足够的作为白蚁食料或筑巢材料的贪食木材(以树墩、较粗的树干、有一定厚度的木板为好),供其需求。
2地栖与嗜水性:
白蚁多在地下筑巢,因而称为土栖习性昆虫,一般深可达0.5~2米,即使是在地上木质中筑巢的,也要通过修筑的隧道与地下沟通,以便衔来土粒与排泄物及吐出的口液混合,修筑蚁道。白蚁生活中离不开水,无论筑巢在何方,总要先修筑一条与主巢相连贯的水道(吸水线),与巢穴附近或与地下水源连接。一旦水源断绝,全巢白蚁在10余天内便自行死亡。因此,饲养容器中要有一定厚度的土层和供给水源的装置。
3群居与畏光性:
白蚁的群居性很强,从不单独活动,尤其低温阶段,便集中在巢中。白蚁还有互相舐吮和侍卫饲喂的特性。白蚁通常怕光,只在木材及泥土筑成的巢中或蚁道中活动,遇光即遁逃,并合力堵塞蚁道上偶然出现的漏洞,但有翅成虫出巢婚飞时,有强烈的向光性,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完成婚配,脱去双翅后,便失去向光习性,迅速钻入土中或木材下筑巢育儿。因此,饲养容器要有遮光设备,以及为其创造群栖的条件。
4群飞性:
群飞是白蚁分群的前期形式,成长的白蚁群,同巢虫口密度过大,便产生大批的有翅成虫(繁殖蚁)。每年春末夏初,在雨后闷热天气,气压明显下降的傍晚时节,出巢婚飞,然后再建新巢群。由于白蚁有婚飞分群的习性,因此,饲养容器不但要有平面面积空间,还要有高度空间,才能供婚飞活动。 根据白蚁的以上5种特性,饲养容器最好设置在室外,用砖砌长,宽、高数米的饲养池,池上装设较细的纱网,用杉篙竹帘搭上防雨棚;池内装土及木材,一端设有常年储水池,池的外围要设防护水槽,防止天敌偷袭。一池中可分数个小格,饲养几个群体。
5采种及人工饲养
1)采种:是将蚁群引入饲养池中的过程。其方法有:一是自野外筑有蚁巢处,挖掘带有蚁王、蚁后的巢室及菌圃移入饲养池中。挖掘时间最好在日光最强时进行,因此时大部分蚁群都集中在巢中,装入布袋中带回。遗留在隧道或副巢中的部分白蚁,只要有补充生殖蚁,还会在原处结群筑巢。二是在每年春末夏初的婚飞时期,在有蚁巢附近利用灯光诱集脱翅后的新生殖蚁(尽量多收集些,防止其不适应环境而有部分死亡),移入池中,使其自择配偶,并选址筑巢。 后者的采种比较方便,免去寻找、挖掘主巢之劳,但因初生生殖蚁繁衍能力差,蚁群小,收获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