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的山谷里,滦河穿流而过,上百种野生药材沿沟谷遍布而生。

在承德市隆化县老窝铺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里野药种类繁多、药材道地,当地的黄芩、柴胡、黄芪、芍药曾被誉为“热河四大名药”。

而在省厅精准扶贫工作组到来之前,这些中药材大都“深待闺中”。如今,在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中草药等经济作物逐渐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野药谷”品牌效应正在初显。

产业扶贫精准化

老窝铺村地处燕山山脉深处,山地众多,种植玉米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一种”“靠天吃饭”早已成为习惯。

而近几年,国内玉米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势头,玉米价格下跌严重。去年老窝铺村玉米取得了大丰收,但农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玉米卖不上价,收购价格每斤0.7元,仅为往年的一半,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驻村工作组组长、省交投集团党委书记齐树平表示:“要想改变老窝铺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作物。”

工作组通过对老窝铺村地形地貌进行仔细勘察,发现了该村的自然禀赋:虽然资源匮乏、产业单一,但毗邻滦河、光照充足、山地广阔,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野生黄芩、防风、刺五加、苦参等常见品种,而且还有野生灵芝、猪苓、野玫瑰果等稀有品种。仅粗略统计,野生药材品种就超过150种。

为此,工作组与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反复研究、深入探索,他们先后召开8次村“两委”专题会、5次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脱贫发展思路,最终确定把野生药材开发与中药材种植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下大力开发。

野药开发品牌化

工作组邀请安国商会、北京药企和上海知名中医药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到村内“把脉问诊”。经专家建议,工作组筹集资金整理开发荒山沟,打造涵盖北方主要名贵药材的“野药谷”。同时,又专程赶赴安国药材批发市场,购进50余种药材种植,在山谷广泛播种。

“待全部成活后,药材种类将超过200种,将是北方地区品种最齐全的野生药材基地。”齐树平介绍。

为了把“野药谷”的品牌打出去,实现高端化销售,工作组专门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野药谷”商标,帮助村内成立了大川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并修建了谷内道路,建设了茅草房,完善了水、电设施,设立了中药大典、“史说野药谷”等雕塑,丰富了“野药谷”的文化内涵。

在打造“野药谷”的同时,工作组积极推广玉米套种柴胡,鼓励群众种植枸杞等常见药材,提高土地收益。

“药好也怕巷子深”,销售是工作组始终考虑的问题。村民经济基础差、抗风险能力弱,如果种植药材了却没有销路,会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群众贫困。

对此,工作组坚持市场化运作和销售导向,积极帮助群众联系销售渠道,决不打无准备之仗,打消群众后顾之忧。

他们积极与同仁堂、安国药材市场联系,邀请企业前来考察洽谈,寻求合作。目前,老窝铺村已与中泽源农业公司签订协议,该公司免费为群众提供柴胡种子,并按照每公斤不低于5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柴胡。仅此一项,就可为贫困群众每户增加近千元的收入。

老窝铺村民参与种植中草药的热情十分高涨,截至目前,老窝铺村已种植柴胡、桔梗、苦参等中药材600余亩。

劳务输出产业化

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工作组把产业扶贫挖掘到了极致。

8月31日一早,在老窝铺集中养殖小区建设现场,村民张中元正忙着砌砖墙。“在这比在外地干强多了,既守家带地,工资又有保证,一天能挣200多块钱呢。”

受益的不止张中元。老窝铺村外出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但分布分散,大多从事低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工作组的协调帮助下,工作组鼓励有务工经验的民工组建劳务输出公司,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树苗培育、垃圾清运等业务。

工作组通过帮助村集体建立规范营运模式的企业,形成了“公司+专业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既盘活了村内有限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又形成了稳定的发展动力,建立了长效的脱贫机制。

目前,老窝铺村已经组建了两家股份制合作公司,均由村集团占大股东,致富带头人占小股东,既保障了广大贫困户的利益,又调动了致富带头人的干事热情。同时,注册成立了四家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30多户。

隆化大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注册资金500万元,村内致富带头人占股40%,村集体和贫困户占股60%。公司拥有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近10台,务工人员全部来自村内贫困户。该公司已经承担养殖小区、垃圾池、公路桥梁等建设项目,同时争取到了其他乡镇的垃圾清运项目,解决了30户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

隆化大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金莲花、百合、野玫瑰果等代茶饮和药酒、保健酒等项目,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实行定向销售,开通电商,形成保健饮品产业链条,解决了20户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张海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