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华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新桥乡水坪村村民。

经过9年探索,推出牦牛标准化养殖,探索出农牧区牦牛“4218”小金模式,即:将牧区天然草原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的牦牛,转移到小金农区进行100天左右饲养,体重增加80公斤左右出栏销售,破解“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产期困扰牧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实现牦牛圈养的梦想。通过枯草期“收购”、“寄养”牦牛、把农户田间地头的秸秆变废为宝、让贫困户代养牦牛后又回收等多种增收模式,带动该乡7个村及周边乡镇的贫困户走上了增收之路。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31日讯(记者 李丹 胡旭阳)在四川小金县新桥乡水坪村,经历了9年的艰辛,今年33岁的徐华普创造了当地牦牛圈养的传奇。颠覆传统的放牧养殖模式,徐华普在一次又一次探索中,终于实现了牦牛圈养的梦想。与此同时,他也为全乡贫困户开拓了多条致富之路,通过枯草期“收购”“寄养”牦牛、把农户田间地头的秸秆变废为宝、让贫困户代养牦牛后又回收等多种增收模式,带动全乡7个村及周边乡镇的贫困户走上了增收之路。

历经九年艰辛 新的养殖模式取得成效

牧养牦牛生长速度慢、驱虫和疫苗防疫不够彻底、出肉率低一直以来都是牦牛养殖的瓶颈,尽管在长期的放牧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但徐华普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自2007年起,徐华普便一直在探索更科学的牦牛养殖方法。在那段艰辛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牧场,一心钻研牦牛的习性和养殖方法。然而在最开始的几年间,徐华普收获的除了失败还是失败,病死饿死的牦牛不计其数,损失巨大。

尽管数次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但徐华普并没有打退堂鼓。历经长达9年的艰辛,他探索总结出了集健康与绿色为一体的科学的、系统的“4218”养殖模式,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牦牛养殖方式,使牦牛驱虫和疫苗防疫更彻底,出肉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经济效益更高。

2014年5月,在具备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后,华兴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现已初具规模,在牦牛购买、中药材调理、短期育肥、出栏销售等方面具有一定先进经验。同年11月,徐华普还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结合大量实践,历经数次失败,总结出了“农牧区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即:将牧区天然草原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200公斤左右的牦牛,转移到农区进行100天左右饲养(10天驱虫健胃、90天过渡养殖),体重增加80公斤左右后出栏销售。不断摸索中,徐华普的牦牛圈养技术愈加成熟,经济收益也越来越高。

心系贫困户 创新增收模式带领乡亲摆脱贫困

牦牛养殖为徐华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在他心里认为仅仅自己富起来是不够的。2016年初,徐华普便着手建立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力求牦牛标准化养殖,他希望用规模化的牦牛养殖,开拓出更多致富路,让贫困户能有更多收入。

考虑到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徐华普便通过枯草期“收购”“寄养”牦牛、把农户田间地头的秸秆变废为宝、让贫困户代养牦牛后又回收等增收模式,让贫困户加入到牦牛养殖产业中来,获取收益。

据悉,目前徐华普已带动了全乡7个村,周边乡镇的贫困户走上了增收之路。 2014年后,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购买秸秆,他为900余户农户带来了10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其中,含贫困户466户,收益约为42万元。同时,以代养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现已有11户贫困户代养牦牛189余头,收益达12.5万元。在冬季,采用贫困户请徐华普代为管理、养殖牦牛的“寄养”增收模式。现已有5户贫困户参与寄养,寄养牦牛48头,收益约为9984元。回收牧草模式,使220户贫困户的收益达39余万元。劳务工资,2016年600余户户均收入1206元,2017年753户务工户均收入1863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