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劳务输出成农民致富产业近年来,巴中市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培育,不断提升劳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11月,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0.2万人次,其中向外输出9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12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增长19.9%,农民同比增收270元左右。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入冬以来,平昌县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又热闹起来。电焊、电子装配、美容美发、厨师、家政、缝纫等培训教室里,挤满了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正在学习电子装配技术的江口镇光辉村村民陈家利告诉记者:“趁这段农闲时间,我来这里学技术,春节过后,准备到福建打工。”为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近年来,各县(区)依托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区分不同行业、工种、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培训,开设建筑、装饰、家政、保安、驾驶、电子、计算机等20多个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安驰驾校今年培训驾驶人员3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到100%。自2004年起,全市组织实施了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培训农民工100万人次,年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到目前,已培训农民工85万人次,其中23.5万人获得技能等级证、职业资格证。

创新培训方式。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培训选送”的劳务输出模式,实行“订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就业、跟踪服务”,提高培训实效和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市职业技术学校订单培训达到95%以上。市远程计算机工程学校按照“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与深圳、广州等地5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就业合同,近几年共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2万多人。坚持定点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组织师资力量赴外地开展培训,今年在新疆、江苏等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在外务工人员2000余人。通过招商引资开展委托培训,目前,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20多家外资、合资企业在巴中市建立了员工培训基地。据调查,经过培训后输出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均增收300元以上。劳务输出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需求转变近年来,一批劳务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市农办主任李善军说,发展劳务产业,政府不能始终扮演主体角色,通过扶持和发展劳务经纪人,建立劳务派遣中介机构,让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而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培训、服务、监督和引导工作,从而推动劳务输出向更高层次发展。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自发盲目外出向有序化、组织化输出转变。全市每年通过培训学校培训输出占7%,中介机构组织输出占8%,农村劳务大户组织带动输出占71%,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率达到86%。

南江县大和镇何德政、郑祥长等14人长期在西安从事建筑,每年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2.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到西安务工。外出民工主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近年来,巴中市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就业,逐步形成了以上海、江浙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劳务基地,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的南方劳务基地,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劳务基地,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劳务基地,以陕西、新疆为中心的西部劳务基地,但仍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据调查,在长江三角洲务工的约占28%,在珠江三角洲务工的约占24%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是吸纳民工的主要行业。建筑业约占32%,加工制造业约占21%,餐饮服务业约占18%,流动临时就业约占20%,矿产开采业约占2%,其它行业约占7%积极引导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传统农业生产增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劳务开发使农民获得较多的非农收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聚集了资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平昌县泥龙乡青杠村部分务工回乡村民集中在公路两旁修建住房、开店经商,建成1公里多长的街道。一部分在外务工者通过创业致富后,积极支援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修桥、修路、办学校,巴州区双胜乡乔胜俸、乔胜杰两兄弟近几年为家乡道路建设、学校改造捐款50多万元。

今年“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山西务工的巴州区玉山镇村民潘云等人为家乡捐款20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上了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近年来,巴中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北京等地务工的巴州区兴文镇谢兵,回乡投资2000万元创办“兴旺养殖场”,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周围2500多农户规模发展家禽养殖。还有一部分在外务工人员在城镇创办企业,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1.2万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8000多个,年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劳务产业是巴中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2007年全市劳务收入43.2亿元,比2006年增加4.7亿元,增长12%。预计今年全市劳务收入可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据巴中日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