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现代彝族人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另一途径。非遗文化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创始人丁兰英,就是用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带领数百名绣娘“绣”出脱贫致富锦绣路。
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创业
丁兰英的家乡在南华县红土坡镇龙潭山村委会葫芦口村,幼时因父亲离世家中贫苦,为生计所迫只好辍学回家,和妹妹们一起跟着母亲学习彝绣技艺,担起生活的重责。偶然一次,丁兰英的刺绣小包被人看中,以15元卖出,这便是她自主创业萌芽的开端。
21岁时,丁兰英尝试第一次创业,却因经营经验不够以失败告终。而后,她便跟随打工潮到外地发展,却四处碰壁,难以维持生计,这时她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学的刺绣技艺,想起了年少时的创业梦想,于是毅然选择回乡再次创业,开起了只有12个绣娘的彝绣作坊。为了提高刺绣技艺,丁兰英经常到外地请教刺绣大师,并参加大量的培训,在反复的打磨中练就了高超的绣艺。
由于刺绣工艺精湛,作品款式新颖,丁兰英店里的绣品深受大众喜爱。后来,丁兰英创办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厂,绣娘也从一开始的十多人增加到了几百人。2016年8月,丁兰英被认定为楚雄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政府帮扶突破发展瓶颈
“刺绣厂在创办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刺绣原材料不足、绣娘水平参差不齐、房租水电难以维继等问题,差点让我坚持不下去。”丁兰英告诉记者。后来,走投无路的丁兰英找到了当地政府,通过抵押、协议等方式得到了10万元的贷款资助,凭着这关键性的10万元和政府的支持,丁兰英的彝绣厂才步入正轨。
在政府多年的大力扶持下,丁兰英的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厂已经成为拥有826名绣娘的彝绣龙头企业,而且获得了外界的肯定,绣品向泰、日、韩等国家出口,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与腾讯基金会和唯品会也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得到了中国妇基会和楚雄州妇联的支持。同时,丁兰英还成立了“妈妈制造”合作社。“我成立这个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带动女性通过手工技艺提高收入改变生活,当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彝绣之美。”据介绍,“妈妈制造”合作社2017年的销售额实现了562万元,今年上半年,已经突破了600万元。
绣品要赢得顾客喜欢,就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几年,丁兰英不断加大对传统彝绣产品的改良和创新,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民族风情浓郁的刺绣家居、手袋、耳环、发夹、领夹、项链、头饰、壁画等一系列彝族手工艺品,彝绣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才能满足各类人士的要求。
扶贫助残带领绣娘致富
作为非遗传承人,丁兰英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为了使彝族服饰得到更好的传承,她先后到五街镇、兔街镇、马街镇等南华县彝族聚居贫困地区举办彝族刺绣培训活动,教彝族妇女刺绣的基本针法、花样设计、色彩搭配、针法走向等,全方位提升绣娘的刺绣技能。“农村妇女只专注于农活会导致收入不够,我教她们学习刺绣,可以让她们拥有一门新的手艺,走上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丁兰英说。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丁兰英还主动联系了当地残联,发布招聘绣娘启事,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让熟悉的亲人帮忙沟通翻译,免费给残疾人进行一对一的彝绣培训,这让大量贫困户和残疾户有了生计。目前,丁兰英的刺绣厂里共有826名绣娘,其中就有224个贫困户和36个残疾户,这成为了南华当地的产业扶贫典型,也让丁兰英成为了当地贫困户、残疾户的脱贫引路人。
扶贫之初,丁兰英免费给低文化水平的妇女进行彝绣培训,为了鼓励她们参加培训,凡是有刺绣基础的妇女,丁兰英都当场支付酬劳与其建立合作,无论绣品好坏,她都照收不误,这激发了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加入彝绣厂的原动力。一些残疾人因为身体的原因,绣品品相不怎么好,但丁兰英依然全收,通过再次加工卖出去,若卖不出去的,哪怕堆在仓库,她也不会让绣娘的利益受损。因为绣娘刺绣水平的参差不齐,丁兰英还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有些人实在学不会刺绣,我就让她们学习剪纸或者编织,所以只要是贫困户想在我的绣厂靠双手挣钱糊口,我都一定会让他们有事可做。”
“很多农村妇女和我一样,文化水平低,出去打工也只能做些苦力活儿,我自己也是苦过的,就想带着大家一起把生活过好一些。而且,我帮助了她们,她们感恩思进,努力工作,从而成就了我的业绩,我与她们之间的扶持是互相的,能帮助一些人走上致富路,我也感到很开心。”丁兰英这样说。
完
图丨丁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