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水稻田养虾,到规模化发展,再到农旅融合发展,短短三年多时间,“潼南红”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万亩,年产量8000余吨,年产值达5亿元,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4月26日,2020重庆·潼南首届生态小龙虾节在潼南区塘坝镇天印村开幕,潼南区组织了50个贫困村的包括小龙虾在内的特色农副产品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开启了潼南小龙虾农旅融合发展助力消费扶贫的序幕。

稻虾共生

一块水田赚两份钱

2006年,潼南区寿桥镇一户戴姓人家,承包了上百亩水田发展小龙虾产业,成为全镇有名的养殖大户,人称“戴虾子”。然而,由于养殖技术不到位、经营管理不善,连续几年产量低、效益低,“戴虾子”不得不另寻他路。之后几年,虽然陆续有农户养殖小龙虾,但规模小、分布散,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体系。

稻虾养殖技术的引进破解了这个困局。2016年,3名大学生回乡创业,成立了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来了小龙虾养殖的新思路、新方法——稻虾共生,实现了一田两用、一田双收,更因其低成本、高收入,很快被农户接纳推广。

“稻虾共生”主要是利用水稻和小龙虾生长的时空差异,在同一水田中进行绿色循环作业。小龙虾先放养至稻田的边沟里生长,随着禾苗生长,陆续加高水位,蓄水漫过整个田块,小龙虾便可“进军”稻田,虾食微生物,虾粪育禾苗,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滕文强算了一笔账:实施“稻虾共生”,亩均可产水稻400公斤、小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达1万元,最高可突破两万元。其中,生态小龙虾最高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售价,全程不施肥、不喷农药的虾稻米,每斤售价也高达12.8元。

错季上市

小龙虾让农户钱袋子鼓起来

品质好,还要卖得出去。“因为潼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们的小龙虾最早可以提前一个月上市,竞争对手少,加上品质高,这几年,基本上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潼南区一负责人说,2019年,潼南区从事小龙虾养殖经营规模主体就达到了200余家。看到小龙虾养殖带来的广阔“钱景”,不少业主、农户和贫困户都争相加入到养虾行列中来。塘坝镇觉山村四组的陈家秀曾因病因学致贫,在养猪脱贫后,2018年,她试养了3亩小龙虾,大获丰收,每亩纯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初尝甜头后陈家秀又和朋友一起在村里流转了130亩水田,扩大养虾规模。

为带动更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潼南区还鼓励以集体经济发展小龙虾产业。在寿桥镇碉楼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成立后,55岁的贫困户谭方静就在联合社基地务工,主要负责小龙虾的喂养,每月有1500元收入。“到了丰收季比较忙,联合社还为我算了加班工资,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谭方静高兴地说。

潼南区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潼南将探索推行“返租倒包”“股权化改革”等模式,让农户不但可以打工挣钱,还能通过入股享受保底分红,真正走上致富路鼓起“钱袋子”。

农旅融合

打造继柠檬后又一个百亿级产业

虽然潼南小龙虾年年供不应求,但销售范围还不广,品牌影响力不大,离享誉全国还有很大差距。

“但我们有信心,像推动潼南柠檬走向世界一样,将‘潼南红’小龙虾也打造成为一个百亿级的产业。”潼南区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推动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潼南投入2000多万元完善乡村公路、水渠、拦虾网等基础设施,并将小龙虾纳入渔业保险,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对22个镇街小龙虾养殖进行技术包干指导。

今年,潼南又出台了奖补政策,对新建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实行每亩100元的补助。并以虾为媒、以节会友,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小龙虾节会,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做大做强,力争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2025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5万亩以上,年产值20亿元以上。

首届小龙虾节的成功举办,就让塘坝镇养殖户们十分兴奋,不少游客到小龙虾基地体验钓虾、捞虾、吃虾乐趣,到周边的桑葚基地参加采摘活动,带动了当地民宿和餐饮经济发展。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塘里养满小龙虾,坝上开遍柠檬花’的乡村振兴愿景很快就能实现,让小龙虾成为继柠檬后,潼南的又一个百亿级产业。”潼南区一负责人说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