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就某一个研究方向深入地写,还是广泛地写一个或几个方面?
虽然理论上,research proposal存在的意义应该是:自己写好然后递给潜在的导师,他觉得你的研究方向有价值于是招你做学生一起研究。但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先用CV和一些感兴趣的方向、问题套词潜在的导师,导师如果觉得你ok,就给你一些问题、测试,大家磨合地差不多了,再要求你写一个proposal(主要用于应付学校的招生体系)。实际上多数情况下,proposal的内容是你基本上勾搭好的导师安排好给你的而不是从头自己写的。
research proposal可以非常好地展现一个PhD candidate的逻辑思维、科学写作功底、对行业了解程度、critical thinking、搜集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即使是“命题作文”,也是可以反映很多综合素养的,所以大体上相当于“敲门砖的最后一块”。而research proposal和自己PhD实际的课题可以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所以初期还是应该考虑怎么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去勾搭合适的导师,到时该怎么写research proposal他会开口的。
当然,有些“招生委员会权利大于导师”的系统,比如新加坡啊马普所啊什么的,你的申请材料是递给一个招生委员会而非一个具体的导师的,pass了这一关以后才有导师和学生的互选。这时research proposal就更像是一个综合素养展示的工具而非真的对于PhD要做的东西的规划,所以更不需要过于担心选题。
所以不论是哪种情况,你要抓住某个潜在导师或者整个招生委员会的无数导师,我个人觉得research proposal里最重要的是research gap,即前人做了啥啥啥研究“但是”某个洞还没补全,或者你觉得现有的理论哪有问题,或者应该用某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思路来做这些课题,这些“trigger point”是非常能够直白地反应你对整个领域的认知深度和整体逻辑素养的——前提是你说的是合理的、与时俱进的,不要随便乱扯或者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被证实或者证伪而你浑然不知,就会闹笑话。
2.应该更倾向于“综述”还是“开题报告”?
蛤?综述前人干了啥、哪里有问题、哪里还有待完善什么的不是任何学术写作体裁都该有的么?综述和开题报告怎么还互斥了呢?你是想啥文献也不看上来就拍脑袋我要干啥,还是想光看看别人干了啥自己啥也不想啥也不做?如果你只写完前人干了啥就“To conclude”了,那能叫proposal么?
3.如果没有实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换了专业方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能否写出较为优秀的研究计划?
当然可以。否则就不存在科普作家、审稿人、杂志编辑、标书审稿人这些职业了。
4.写作时应该以“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xxxx”这种第一人称来写,还是写专业论文的口吻来写?
学术论文中并不避讳用I/We开头的句子。然而一般用来描述“我们做了啥啥啥发现了啥”“我们假设啥啥啥怀疑啥啥啥”。像“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这种的问题主要不是“第一人称”,而是这是一句流水账日记一样的废话。既然“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不是“我发现”,为什么不直接“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呢?是不是你来查阅资料,对你要引述的事实有任何影响么?跟你没关系的事实陈述,就别给自己加戏。学术写作是很惜字的。
题主没有找到可以借鉴经验的师兄师姐,一个人摸索中过河,所以只能来知乎提问。
你还有google scholar,有各种图书馆的资源,各种thesis各种paper都是老师。做研究时没什么事儿是“只能”的,特别喜欢一条路走到黑觉得自己只能这只能那的,老多都抑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