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访发现,我市越来越多养殖户走上了林下养殖、生态循环的发展新路,不但提高养殖产品的肉质,同时节省饲料,减少疫病发生,并以排泄物滋养林地土壤,实现了林木与养殖的双赢,叩开了致富之门。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黄文珍

图为生态农场的工作人员在捡拾产在草丛中的鸡蛋(陈培霞 摄)

鸡鸭林下跑 果实树上挂

驱车前往洛江区双阳镇,沿着铺就一新的齐整水泥路行至双阳山腰处,一场春雨刚过,空气湿润而清新,漫山遍野的林木与果树更显得蓊郁而苍翠。定睛细看,林木之下,一群凤冠黑头的乌凤鸡在草地上奔跑觅食。

“我们承包了800亩山坡地,目前引进了金湖乌凤鸡、从江小香猪、南江黄羊、白番鸭等品类,划分出不同区域全部采用山林放养的养殖方式。”大阳生态农场负责人陈培霞告诉记者,原先这片林地种植龙眼树、枇杷树等果木,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果园渐渐被废弃了,任凭花开花落,成熟的果实无人采摘。

眼见原生态、无污染的森林与果园就这么“荒”着,陈培霞觉得甚是可惜。农民出身的她自小见惯了村中鸡鸭成群在野地里放养觅食的场景,与圈养的鸡相比,放养鸡的肉质结实、味道鲜美。于是承包山地,开发林下养殖的想法就此萌生。

一年多前,陈培霞的儿子跑到广西考察,从江香猪、巴马香猪、黄江香猪等多个香猪品种,几经试养与筛选,最终确定放养从江香猪。“其他禽畜养殖品种也是经过几轮筛选确定下来,比如乌凤鸡体质好,不容易生病,不需要吃抗生素,肉质更好。购买了一批禽畜苗后,后代的繁衍都在现有的基础上完成。”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提高。”泉州西畴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周能告诉记者,要养出高品质的禽畜,对品种、养殖时间、食料、环境等都有严格要求。比如,鸡要养殖6个月以上;猪要养殖10个月以上。同时,养殖密度要控制,一亩地放养的鸡在60只左右。

每天清晨,鸡鸭猪羊牛从各自的砖房瓦舍中蜂拥而出,在山坡地或水塘里开始一天寻虫吃草的放养生活。“除了自己在山坡上觅食之外,喂养的主要食料为麦皮、玉米粉等。”

与此同时,原先废弃的枇杷、龙眼园,现在也开始逐步管理。“去年就有人上山来游玩采摘了。”陈培霞指着一片十多亩的草地告诉记者,受到自主采摘游的启发,今年准备在这片空地上种植百香果、释迦、梨等果树,逐渐形成林下跑禽畜、树上结果实的格局,吸引更多游客周末上山,既可以享受自主采摘游的乐趣,同时还能现场购买放养的鸡鸭猪牛羊。

生物发酵床 猪粪变成宝

朱周能笑言,让这些鸡鸭猪羊吃得好,睡得香,还可以四处奔跑晃荡,做一群快乐的动物,最终才能化成人们嘴里快乐的食物。一般情况下,猪舍给人的印象是污水横流、蚊蝇乱飞、臭气熏天,而如今,这群香猪睡上了生物发酵床。“这一方法既能养好猪,又做到零排放、环境零污染。”朱周能认为。

顺着双阳山继续向上攀登,在一平地处,一间砖房瓦舍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小香猪的住所了。”陈培霞告诉记者,通过大猪繁衍小猪的方式,如今农场里养殖的小香猪已有200头左右。

“过去清理猪舍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每天总有大量的猪粪和猪尿,不仅猪圈味道不好闻,还到处湿漉漉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让香猪们睡上生物发酵床,这一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生物发酵床是按一定比例混合锯木屑、谷皮、稻壳或农副产品秸秆粉作为猪舍的垫料,并将菌种接种于垫料上。“生猪产生的废弃物全部排在垫料上,每隔几天工作人员只要翻动一次,垫料便能高效降解猪粪,抑制病原微生物,养猪也就能做到无臭、无蝇、零排放了。”

据介绍,一般而言,生物发酵床使用年限为2至3年,在这之间,当猪舍垫料减少时,根据需要添加新垫料即可,使用期限过后,这些与猪粪尿充分混合的垫料,就可以作为生物基质出售,用于花卉、蔬菜和林业育苗种植,实现垫料成本的回收。

“不仅解决了猪舍污染环境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凸显了经济利益,可谓一箭双雕。”陈培霞称,这些放养的小香猪肉生长周期在一年以上,因为肉质结实,味道甜美,一斤能卖到50元,市场销路还不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