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特有的蜂种,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蜜源植物、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为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中华蜜蜂在长期的生存和繁衍中,某些生物学特性会发生改变,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蜜蜂志》一书中就记载了北方中蜂、华南中蜂、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长白山中蜂、海南中蜂、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西藏中蜂这9个类型的中华蜜蜂。
以下就是书中对9个类型蜂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陈述。
北方中蜂 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北京、天津的丘陵山区,四川北部地区也有分布。北方中蜂耐寒性强,分蜂性弱,较为温驯,防盗性强,可维持7~8框以上蜂量的群势;蜂群的抗巢虫能力较弱,较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病群群势下降快。蜂王一般在5月初开产,平均每昼夜产卵200粒左右,部分蜂王产卵可达300~400粒。群势恢复后,蜂王进入产卵盛期,平均有效产卵量700余粒,部分蜂王有效产卵量可达800~900粒,最高可达1030粒。
华南中蜂 分布于广大东、广西、福建、浙江、台以及安徽南部、云南东部的山区。华南中蜂育虫节律较陡,受气候、蜜源等外界条件影响较明显。春季繁殖较快,夏季繁殖缓慢,春季有些地方停止产卵,春季繁殖中等。蜂王在产卵高峰期的日产卵量一般为500~700粒,最高日产卵量为1200粒。华南中蜂育维持群势能力较弱,一般群势为3~4框蜂,最大群势达8框蜂左右。分蜂性较强,通常一年分蜂2~3次;分蜂时,群势多为3~5框蜂,有的群势2框蜂即进行分蜂。蜂群经过度夏期后,群势下降40%~45%。华南中蜂温驯性中等,受外界刺激时反应较强烈,易整人。盗性较强,食物缺乏时易发生互盗。防卫性能中等。易飞逃。
华中中蜂 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以及浙江西部、江苏南部,此外,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也有分布。活框饲养的华中中蜂,其群势在主要流蜜期到来时可达到6~8框蜂,越冬期群势可维持3~4框蜂。自然分蜂期为5月末至5月初,一群可以分出2~3群,分蜂时间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遇到敌害侵袭或人为干扰时,常弃巢而逃,另筑新巢。育虫节律陡,早春进入繁殖期较早。早春2~3框蜂的群势,到主要流蜜期可发展为6~8框蜂的群势。飞行敏捷,采集勤奋,在低温阴雨天气仍出巢采集,能利用零星蜜源。抗寒性能强,树洞、石洞里的野生蜂群,在~20℃的环境里仍能自然越冬;传统饲养在木桶中的蜂群,放在院内或野外即可越冬;越冬蜂去世率8%~15%。春季气温在0℃以上时,工蜂便可以飞出巢外在空中排泄。抗巢虫能力较差,易受巢虫危害。温驯,易于管理。盗性中等,防盗能力较差。
云贵高原中蜂 分布于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和四川西南部的高海拔区域。云贵高原中蜂产卵力较强,蜂王一般在5月份开产,最高日产卵量可达1000粒以上。云贵高原夏季气温较低,蜜源植物开花少,蜂群群势平均下降30%左右,5月中旬最严重。越冬期约3个月,群势平均下降50%左右。云贵高原中蜂性情较凶暴,盗性较强。分蜂性弱,可维持群势7~8框以上。
长白山中蜂 分布吉林长白山区和辽宁东部部分山区。长白山中蜂育虫节律陡,受气候、蜜源条件的影响较大,蜂王有效日产卵量可达960粒左右。抗寒,在~20~40℃的低温环境里不包装或简单包装便能在室外安全越冬。春季繁殖较快,于5~5月份达到高峰,开始自然分蜂。一个蜂群每年可繁殖4~8个新分群;活框箱饲养的长白山中蜂,一般每年可分出1~3个新分群。早春最小群势1~3框蜂,生产期最大群势12框以上,维持子脾5~8张,子脾密实度90%以上;越冬群势下降率8%~15%。
海南中蜂 分布于海南岛,海南中蜂群势较小,山地蜂为3~4框,椰林蜂为2~3框,山地蜂胶温顺,但育王期较凶;椰林蜂胶凶,但育王期较温顺。
阿坝中蜂 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阿坝、甘孜两州,包括大雪山、邛崃山等海拔在2000m以上的高原及山地。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亦有分布。阿坝中蜂耐寒,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采集力强,性情温驯,适宜高寒山地饲养。蜂王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产卵,蜂群开始繁殖,春季外界蜜源终止后,蜂王于5月底5月初停止产卵,繁殖期8个月左右。早春最小群势0.5框蜂,生产期最大群势12框蜂,维持子脾5~8框,子脾密实度50%~65%;越冬群势下降率为50%~70%。春季开始繁殖较迟,但繁殖快。在蜜源较好的情况下,每年可发生1~2次自然分蜂,每次分出1~2群。多数蜂群在5月5日以后发生自然分蜂,出现分蜂王台时,群势为6~8框蜂。分蜂期外界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2~3℃。很少发生巢虫危害,飞逃习性弱,活框饲养的蜂群很温驯。
滇南中蜂 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滇南中蜂蜂王产卵力较弱,盛产期日产卵量为500粒。分蜂性较弱,可维持4~6框的群势。前翅较短,采集半径约900m。喙较短,采集力较差。耐热不耐寒,外界气温在37~42℃时,仍能正常产卵。
西藏中蜂 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察隅河、西洛木河、苏班黑河、卡门河等河谷地带,海拔2000~4000m地区。云南西北部的迪庆州、怒江州北部也有分布。在山南地区错那县的西藏中蜂分蜂性强,迁徙习性强,群势较小,采集力较差,但耐寒性强。因其生产性能较低,故采用活框饲养的蜂群数量很少。
总结:我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遗传资源丰富,但关于蜜蜂遗传资源一直缺少较为系统的整理记载,为此,2008年,由9位专家组成编写组,经过两年的查阅文献史料、实地研究考察,才完成了这本《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蜜蜂志》的编写。
这本书不但将我国蜜蜂资源和蜜蜂文化记录在册,也展示了现代蜜蜂遗传资源的发展和保护利用现状。由于各地蜂友的不了解,毫无章法的引种和育种,致使我国蜜蜂遗传资源在无形中遭受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相关引种带来的问题,将在文章《论中华蜜蜂引种育种的现状》中具体讲述,请大家继续关注蜂博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