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的深山里生活着一种胡蜂,学名叫虎头蜂,它个头大、蜇针长、毒液多,被蜇后会危及生命,被人称为“杀人蜂”。附近村民还说,3只杀人蜂就能让一头大水牛毙命,因此见到胡蜂,他们往往闻“蜂”丧胆。

这样的“毒物”,近年来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甚至靠它维持着周围的生态平衡,促进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咋做到的?记者近日随“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记者团来到轩岗乡胡蜂养殖基地,为你一一揭开谜底。

养殖意蜂致富_致富经养蜂技术视频_致富经蜜蜂养殖

农户养殖的胡蜂。人民网 刘怡摄

“有必要科学保护胡蜂”

胡蜂基地坐落在一处低矮山坡上,二三十个人工蜂巢杵在农田与树林间,胡蜂嗡嗡地飞进飞出。“附近的玉米地没打过农药,却没受到虫害影响,这都要归功于胡蜂。”郭云胶略显得意地说。

郭云胶,德宏师专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胡蜂在台前“享受掌声”,背后默默付出的是他和他的团队。

2008年的一天,在生物标本采集活动中,郭云胶发现,野外捣毁胡蜂蜂窝现象普遍。“1公斤蜂蛹能卖三百多块钱,这使得很多农户冒着被蜇中毒身亡的风险,争先恐后去山里烧蜂窝,掏取幼虫和蜂蛹,拿到市场上卖。”他说,这导致自然规律被破坏,胡蜂资源衰竭,农户不得不用大量农药灭虫,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收成。

胡蜂繁殖快、群体数量大、活动范围广,不论是蝗虫、松毛虫、蛾类等个体大的害虫,还是菜青虫、蚜虫等小型害虫,胡蜂都能快速捕食。

胡蜂的声音和气味还具有强烈的驱虫作用,有胡蜂活动的区域,害虫不敢轻易靠近,人们也无需通过打农药的方式进行驱虫,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极大保护。

郭云胶因此觉得,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有必要科学保护胡蜂。于是,从那时起,他和团队钻研胡蜂的人工养殖,直到现在。

致富经养蜂技术视频_致富经蜜蜂养殖_养殖意蜂致富

蜂巢。人民网 刘怡摄

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学养殖胡蜂,先得解决人工批量繁殖蜂王、批量培育标准蜂群、规模化养殖标准蜂群、取蜂毒等难题。郭云胶先后在德宏、保山、大理等地不同海拔、不同气候的山区建了两百多个批量繁殖胡蜂蜂王和批量培育胡蜂标准蜂群的试验点,零距离观察分析。

到2013年,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这些技术难题终于解决,人工繁殖的胡蜂也走出实验室,重新为维护生态平衡作起贡献。

胡蜂不仅可以除虫,蜂蛹、蜂毒都是宝,可以创造额外收益,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家住芒市五岔路乡的唐培科曾在天津打工,偶然间听说郭云胶团队养殖胡蜂已有一定成果,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便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学习胡蜂养殖技术。

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唐培科经过学习,很快收获了“第一桶金”。以此为基础,唐培科成立了胡蜂合作社。

每个月,唐培科要取两到三次蜂蛹,并在每年10月底前全部收完。通过养殖胡蜂,唐培科每年净收入十二三万元。

致富经蜜蜂养殖_致富经养蜂技术视频_养殖意蜂致富

农户养殖的胡蜂。人民网 刘怡摄

农户们学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芒市,有不少像唐培科一样的养殖户通过养殖胡蜂实现了增收致富。

早些年,陶顺碧生活一直困难,直到2009年跟着郭云胶养胡蜂。

起步前两三年,情况不乐观,胡蜂成活率低、销路少,收入微薄,家人也不看好。陶顺碧没有放弃,2013年,胡蜂养殖基本稳定,收入逐年提升,他家换了大房子,买了新车子。2015年,陶顺碧成立公司,让胡蜂养殖规模化、市场化。

生活好起来后,陶顺碧带动身边的农户养蜂。轩岗乡芒广村的放岩尚保是受益者之一,养蜂前,他家收入来源主要是马铃薯、水稻、茶叶,因种植面积不大,收入微薄。2018年,听闻陶顺碧胡蜂养殖收入可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养蜂。一年后,放岩尚保家的毛收入达到了9万多元,净收入约5万元,这让他看到希望,发家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在云南,养殖胡蜂的农户有1万余户,有胡蜂20万窝左右,胡蜂总产值约2亿元,每户平均收入2万元。

胡蜂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参与绿色防控虫害的积极性,他们也学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由此能得到保护。

郭云胶还在尝试延伸产业链,他和团队开发出胡蜂蜂毒保健酒、胡蜂蜂毒渗透剂等胡蜂资源系列产品,以便让生态平衡和农户增收双赢的局面持续下去。

也有困惑:胡蜂越来越多,害虫自然越来越少,生态平衡会不会被再次打破?郭云胶和团队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找不到害虫的胡蜂会自然死去,“也就是说生态平衡不会被打破。”他说。

不过,凡事没那么绝对,“这个问题,我们会继续关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