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 林伟江:“跑了,差不多没有,几乎见几个了。”
台风过后,所有的网箱都遭到了破坏,刚放进去的鱼苗都随着那场风浪游走了。刚经过了销售的打击,又招来了台风的摧残,当地养殖户们的努力算是白费了。可钢架网箱的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人家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呢?
养殖户 林伟江:“因为它电焊是焊起来的,不是钢管整体的,那么这个地方台风一来,它就承受不住,承受不住以后它就断掉了。”
其实,钢架结构的网箱并不适合当地海域多风浪的特点,这不仅是因为钢管太硬,容易断裂,还因为网箱大,鱼多,损失反而更大。增加了设施的投入,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此路不通,似乎是无路可走了。
这时,奉化市网箱养殖协会会长林亚义突然提出了要改回原来的小网箱,在网箱里少养点鱼,其实,因为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鱼的损伤,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投放密度,于是林亚义开始四处游说,可当他劝到养殖户林仁辉的时候却怎么也劝不动了。
养殖户 林仁辉:“本来我们3×3米的网箱,养300条一个网箱,后来他要我们那个密度要稀一点,养200条一个网箱,比如说我鱼10元钱一条,我不是100个网箱最起码损失10万。”
在林仁辉的算盘里,少养一条鱼就等于少赚10元钱,可林亚义却不是这么算的。他认为,养鱼算的应该是重量和质量,不能单纯的按数量计算,如 果数量少了,质量高了也一样赚钱。劝不动林仁辉,林亚义也没有强求,毕竟自己还没有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数据拿出来,再怎么劝也没有说服力。可到底一个网箱 里养多少条鱼才能达到最好的效益呢?林亚义联合与他有同样想法的养殖户做起了实验。
奉化网箱养殖协会会长 林亚义:“我们同时呢,大家协商了以后,它根据我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户大家做实验,他一个3×3米的网箱养400条,有人养400条的,有人养300 条的,有人养250的,有养200条的,那么一年下来以后,大家看一看,这个谁家,鱼长的好。”
等待了一年,到了2006年下半年,实验的结果终于出来了。
奉化网箱养殖协会 会长 林亚义:“比来比去,我们看看,就是说,养200条比较合适一点,你养的多了,养300条,养400条更不用说了,鱼太挤,鱼很容易发病。”
网箱养鱼的合理密度终于被林亚义找到了,时隔一年之后林亚义又以同样的事情找到了林仁辉准备要给他清清楚楚的算笔帐,但这回,林仁辉不用劝,自己就改变主意了。
养殖户 林仁辉:“等到卖的时候,他们那个鱼,成活率相对也要高一些,大也要大,他们一条鱼比我们两条鱼赚的还多。”
同样是3米乘3米的网箱,养200条鱼不仅比养300条鱼平均每条鱼重至少半斤,而且成活率也由原来的不到80%提高到了95%以上。虽然鱼的数量减少了,但总重量并没有改变,此时,他们的鱼已经开始恢复了对韩国的出口,而且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也大幅提升。
记者:“鱼运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