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的七星关区,生态条件和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茶的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根深蒂固。茶,毋庸置疑,成为了七星关区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名片”之一。近年来,七星关区立足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茶叶经济,着力念好“山”字经,做活“茶”文章,全力发展生态有机茶,不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绿色富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每年的3、4月份,正是春茶的采摘关键季节。在杨家湾镇开林茶场,举目眺望,满山的茶树披着绿装,整起排列、层次有序,俨然就是一片茶海,茶叶吐露着新芽,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近茶场,工人们正穿梭在茶园中忙着采摘明前茶,随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娴熟地采摘着茶青。
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青场镇初都茶场采收春茶。
茶农们一捻、一挑,不一会儿,一捧嫩绿便装在茶篓,动作十分娴熟。袁永忠是杨家湾镇开林村村民,在村两委的积极动员下,他把自家的7亩土地流转给茶场种植茶树,平时他还可以在茶园里务工,增加一些收入。
“我们把土地流转给茶场,每年每亩地给500块钱,同时还优先让我们在里面务工,负责管护茶园和采茶等工作,每天有100块钱左右,还是很可以的。”袁永忠高兴地说,发展茶叶种植,让附近的村民可以找到就近务工的机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方便照顾好家庭,这样的生活还挺不错的。
据了解,开林茶场建于2017年,经营主体是贵州七星奢府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茶园反租倒包”三种模式发展茶叶种植。作为“七星关区茶产业标准示范园”之一,该公司目前共有茶园333余公顷,茶树种植面积达253余公顷,主要涉及放珠、杨家湾两个乡镇的4个村(社区),已经成园的近120公顷,“七星韵雾”为该公司的主打品牌,品牌和经济效益已日益凸显。
七星关区春茶采摘。
“我们流转当地群众的土地发展茶叶种植,在支付流转费的同时,优先给他们提供务工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还可以培训他们的种植管理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发展茶叶种植。明前茶采摘期间,每天用工量在300人左右,每人每天平均工资可达到120元至150元左右。”贵州七星奢府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勇表示,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该公司2022年明前茶大概可以达到2800多斤干茶,产值在80万元至100万元左右,全年茶加工生产总产量预计可达到14000斤干茶,总产值在160万元至180万元左右,除销售本地市场外,该公司的茶叶销售市场主要在江浙一带。
近年来,茶叶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了七星关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不断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茶叶基地的建设还给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实训基地,让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迅速提升,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七星关区春茶采摘。
在朱昌镇大坡茶场基地,来自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茶场内举行“现代学徒制”拜师仪式,将在茶园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茶知识和茶叶采摘加工等技能学习。随后,师傅带着徒弟们来到茶园,给他们介绍茶叶基地的相关情况,为他们普及茶叶品种及茶叶采摘标准等有关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我们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茶叶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提供技能实训机会,让他们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更好地锻炼和提升他们的专业实操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大坡茶场负责人王祖刚说,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学生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七星关区太极古茶首批明前茶加工。文杰摄
“我们茶场今年的明前茶干茶生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预计产值在80余万元,年产干茶量可达60000斤左右,全年可带动就业20000人次左右。为了确保茶叶绿色、生态、健康,我们选择种植的茶树为老茶树,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的方法,不过多干预茶树的生长,让茶树自然生长,所以茶园的茶叶基本属于生态野化茶。”王祖刚说, 该公司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坚持人工除草、不打农药,解决了茶园的管理和茶叶生产的问题,保证了茶叶的干净和醇香味美,给广大爱茶人士提供优质茶品。同时,还能够解决附近群众的就业问题,给周边百姓带来实际利益,让他们增加务工收入。
朱昌镇花厂村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如今,七星关区茶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茶山已变成了金山银山,产业规模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目前,全区茶园面积达12000公顷,建有5个区级茶产业示范基地、45个乡级示范基地,主栽品种为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和古树茶等。全区投产茶园面积2673余公顷,产量1166.7吨,产值达23596万元,2021年累计带动农户8056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图/文 周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