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大多数女子闻之色变,躲避还唯恐不及,而她,却把蝎子、蜈蚣当宝贝,整天跟它们打交道,摸索出一条特色养殖之路,带领贫困户致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蝎子皇”,她就是陆川县80后女子刘海兰。

在陆川县温泉镇风淳村上高屋队,几座有1500多平方米的铁皮棚子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刘海兰养殖蝎子、蜈蚣的基地。大棚里面,“聚居”着成千上万只蝎子、蜈蚣、金边土元等虫子。

6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探访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虫城”。

致富养殖蜈蚣视频_养殖蜈蚣致富_致富养殖蜈蚣怎么样

刘海兰与蝎子亲密接触。

养蝎历经磨难,终获“第一桶金”

“我去过广东打工,在北流开过杂货店,都没有太大的发展。”刘海兰说,“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别人养殖蝎子获得成功,觉得这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刘海兰将多年来的积蓄1万多元全部投入购买蝎子种虫,开始养蝎之路。

“刚开始,对养蝎技术一窍不通,全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刘海兰说,技术是靠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的,吃过不少苦头。“第一次被蝎子蜇,比生孩子还要痛,感觉全身都有蝎子爬来爬去。”刘海兰对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即便是现在,被蝎子蜇也是家常便饭,只是感觉没那么痛了。”刘海兰笑言,“可能被蜇习惯,产生抗体了。”

刚开始时,经常有蝎子死掉,也有被老鼠吃掉,然而,对刘海兰打击更大的是,养大蝎子快要上市的时候,在一天夜里,几万只蝎子无故消失,她投入的全部身家就这样没了。至今,刘海兰还弄不明白这些蝎子到底去了哪里,或者是小虫被大虫吃了,抑或是蝎子从大棚没有被发现的洞口逃跑了,留下了不解的谜团。不过有了这次经历,刘海兰在以后养殖中,都将大蝎子和小蝎子分开养,避免大吃小,经验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的。

意外的打击并未使刘海兰放弃,她向亲朋好友借钱重新购买种虫坚持了下来。“头3年零产出,没有任何收入。”刘海兰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向专家、养殖能手请教,网上查找资料,克服养殖难题。直到2010年,刘海兰养殖蝎子终于成功,收获了养殖蝎子的“第一桶金”。

养蝎技术熟练,还养起了蜈蚣、土元

记者走进蝎子大棚,只见顶部是透明的塑料薄膜,太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大棚旁边种了不少葡萄树,枝条延伸至半空,翠绿的叶子给大棚增添了不少凉意。大棚底部用约40厘米高的铁皮隔断,地面是一摞摞倒扣的鸡蛋托。

“鸡蛋托里就是成群结队的蝎子。”刘海兰拿起一块鸡蛋托介绍。托里是满满的蝎子,有白色的幼蝎,也有黄色的成年蝎,只见刘海兰瞅准时机,用拇指和食指快速捏住一只大蝎的尾刺。被抓后的蝎子虽然在她手上来回折腾,但根本伤不了她。

“蝎子蜇人就靠这根尾刺,毒素也在这根刺上,只要捏住它,就奈何不了你。”刘海兰介绍,因为蝎子太多了,平常工作时难免会不注意被蝎子蜇,这对于养蝎人来说是非常平常的。蝎子的毒素一般对人不会产生危害,几个小时就会自动褪去,如无特殊情况可自行处理。“蝎子喜欢温热的环境,一般晚上出来觅食;当母蝎产子之后,幼蝎会在母蝎背上停留15天……”经过多年的摸索,刘海兰对蝎子的习性已是十分熟悉。

“不仅养蝎子,还养了金头蜈蚣、金边土元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刘海兰告诉记者,这几年,由于养殖蝎子、蜈蚣属于偏门,养的人比较少,这几种虫子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市场前景良好。

刘海兰的特色养殖之路越走越宽,2015年注册成立了陆川县海兰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为养殖户提供种虫和技术支持,并对养殖产品回收销售,带动基地附近贫困户致富。目前,合作社已同全国各地600多养殖户合作,年销售种虫以及回收销售成虫产值500多万元。刘海兰还开发多种产品,如药酒、工艺品、养生菜肴等,产业链不断延伸,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养殖路子。

注册商标,申请20余项发明专利

金头蜈蚣的繁殖、加工、喂养、养殖方法,蝎子药酒、蝎子鸡汤、油炸蝎子的制作方法……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2018年4月,刘海兰将自己多年来养殖蝎子、蜈蚣、金边土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整理出来,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涉及养殖方法和相关特色菜肴的制作,在业内可谓罕见。目前,国家科技部门已经受理这些申请。

刘海兰注册了“兰辉”商标品牌。“当刘海兰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科技部门引导支持其应用新的养殖技术,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陆川县科技局局长于利臣表示,将在农村地区扶持更多的刘海兰式的创业带头人,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示范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玉林晚报 记者 温驷昌)

小编工资多少全看赞数

小伙伴们

动动手指点个赞呗

养殖蜈蚣致富_致富养殖蜈蚣视频_致富养殖蜈蚣怎么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