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坚持抓产业、促增收,以土地流转为抓手,通过突出项目带动,健全联结机制,强化扶贫产业及扶持就业的“造血”功能,促进产业扶贫提档升级,实现了扶贫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和贫困村增收、高质量脱贫的目标。

来宾山泉水养鱼_广西山泉水养鱼致富经_广西山泉水养草鱼

利用山泉水发展生态鱼养殖,村民黄兴强甩掉了贫困帽。李佳颖 摄

盛夏七月一早,贵港桂平市垌心乡罗宜村村民黄兴强匆匆吃过饭便来到自家鱼塘,查看鱼苗生长情况。满满一瓢饲草洒向塘中,像约定好的信号,水面顿起波纹,鱼群蜂拥而至。望着抢食的鱼苗,他这才放下心来。

夏季雨水充沛,山里的天气会突然发生变化,为了控制鱼塘进水量,保持水体活力,黄兴强有时一天要奔波好几趟。

“辛苦,但值得!”黄兴强黝黑的脸庞泛起笑容。过去一年,近20亩的鱼塘为他带来了10多万元的利润,这是他们家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罗宜村位于大瑶山余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出产的鱼肉质紧实、口感极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山泉水发展生态鱼养殖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5年黄兴强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驻村干部告诉他,可以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自主发展产业。他即积极筹措资金改扩建鱼塘,并购买了几万尾鱼苗。

“用牧草作饲料,草鱼长得快,生病少。”黄兴强向记者透露,加上纯净的山泉水环境,养出来的鱼味道天然,能卖到每公斤24元,仅2016年就带来了4万元收入,助他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活蹦乱跳的山泉鱼,激活了罗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黄兴强和其他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共有18户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种植牧草、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全村发展产业热情高涨,还建立了宜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7.3%。

“从前路难走,车子进不来。现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铺到产业基地,彻底解决了运输的问题。”罗宜村第一书记龚绍晋告诉记者,这两年罗宜村硬化了10多公里村屯路,修建了便民桥,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罗宜村的蜕变是桂平坚持抓产业、促增收的一个成功案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桂平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强化扶贫产业及扶持就业的“造血”功能,实施澳洲坚果、西山茶、稻虾养殖、低产八角林改造、麻笋、蛋鸡、牛蛙养殖“七个万”特色产业大行动,全市“5+2”特色产业覆盖率已达93.13%。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5.67万亩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建成了1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4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7个县级示范区。

与此同时,桂平广泛运用“兴旅扶贫”“靠网扶贫”“依企扶贫”等新模式,积极探索多种带动方式灵活组合的综合帮扶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位于大洋镇的广西桑海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海公司),是一家集桑苗培育、蚕虫养殖生产、蚕丝蚕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18年6月挂牌成立就业扶贫车间,在大洋镇石步村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桑叶,带动超过120户农户通过租地增收,其中贫困户42户。

7月,桑田青青。步入桑海公司自动缫丝生产车间,一阵热浪扑面而来,耳边机声隆隆,眼前银丝穿梭。时值桑苗培育期,车间里4条自动缫丝生产线中有2条在运行,煮茧、抽丝……工人们伴随着机器运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里是桂平市最大的桑蚕基地,也是大洋镇最大的扶贫车间。”桑海公司负责人陆仕源介绍,在用人方面,企业积极向贫困户倾斜,经培训后安排上岗的保底月工资是1800元,加上计件工资,人均月收入超过2300元。

“我们夫妻俩都在车间务工,一个月收入加起来5000元左右。”工作间隙,贫困户陈竹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还有5亩地租给了企业种桑叶,一年算下来总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

近年来,桂平不断加大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自治区级示范性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等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全市11.7万贫困劳动力中,累计转移就业7.3万人,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