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高密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有些养殖品种养殖年限的延长,主要养殖种类的病毒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给水产养殖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如以前大量发病的草鱼出血病(见图1)、青鱼出血病(见图2)、海水鱼真鲷虹彩病毒病、海水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有增无减,近些年来在我国陆续新发现的一些病毒病,如锦鲤疱疹病毒病(见图3)、鲫鱼疱疹病毒病给鲤鱼、鲫鱼的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给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造成巨大影响,弹状病毒病也使加州鲈、杂交鳢和鳜鱼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等等。
图1 草鱼出血病
图2 青鱼出血病
图3 锦鲤疱疹病毒病
因为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乱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如何减少发病、发病后如何减少死亡就成了防控病毒病的关键点,下面作者将目前病毒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中对病毒病的防控体会做以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参考。
1 防苗种携带病毒
苗种携带病毒是有些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有些是因为病毒垂直传播,亲本携带病毒传染给幼体,有时是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被病毒感染而使苗种携带病毒。垂直传播最典型的是石斑鱼等海水养殖鱼类幼鱼培育阶段(“标粗”)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在海南等地石斑鱼幼鱼养殖阶段(“标粗”)养殖户习惯称为“黑身”的疾病,发病率非常高,死亡率也非常大,造成幼鱼培育的成活率非常低,原因就是石斑鱼的亲鱼携带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产的卵也带毒,造成幼鱼带毒,当水质剧烈变化、天气剧烈变化等强烈应激因素发生时造成幼鱼发病。
鳜鱼的脾肾坏死病毒病近些年来发病率也非常高,死亡量大,珠三角、江苏、湖北等全国鳜鱼主养区每年都有大范围发病,主要原因也是鳜鱼亲鱼带毒而使鱼苗带毒,养殖过程中一旦投喂量过大或水质剧烈变化等强应激情况下就会引起鳜鱼发病、死亡。
据检测珠三角地区鳜鱼苗的带毒率几乎百分之百,虽然目前没有完全证实鳜鱼脾肾坏死病毒能垂直传播,但从流行病学特点判断垂直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福建等地沿海网箱养殖篮子鱼也发生一种“黑身病”,从流行特点和药物防治结果分析该病与细菌病和寄生虫病不同,病毒检测结果证实是真鲷虹彩病毒引起的篮子鱼疾病。网箱养殖篮子鱼的苗种都是海捕的野生苗,而海水中野生的鱼类携带真鲷虹彩病毒的比例非常高,用这样带病毒的野生苗网箱养殖成鱼自然“黑身”病的发病率会高。
南美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是南美白对虾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毒也能垂直传播,近几年因为养殖南美白对虾使用带毒率高的“土苗”和“二代苗”,使养殖成功率下降,慢性发病后即使不死亡,之后再继续养殖生长速度也慢,用不带病毒的国外进口亲虾(SPF亲虾)繁育的“一代苗”因为不带病毒,不仅生长速度快,养殖成功率也明显提高,近两年“一代苗”越来越受到各地对虾养殖者的青睐。
2 防致病性强的病毒传染
在养殖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传染而发生病毒病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多时候是养殖业者防病的意识不强或不知道如何预防致病力强的病毒病传染,造成病毒病的蔓延和长期不能有效控制。防传染特别是防正在暴发流行的致病性强的病毒传染是防控病毒病的重要措施。常见的传染途径有水源传染、网具传染、发病动物传染、携带病原的媒介生物传染等。
2.1 防水源传染
近年来鲤鱼和锦鲤的疱疹病毒多发,很多池塘就是因为在该病的流行期间进水三五天后发病的,特别是一些养殖场进水渠和排水渠不能完全分开,一个池塘发病后排出来的池水污染水源,不久又被另一个池塘注入,传染的机率非常大。
江苏射阳是我国最早的鲫鱼疱疹病毒病发病地区,病死鱼和发病池水不能规范处理,因此周围水环境受到了该病毒的严重污染,近两三年一直比周围其它地区发病率高,病情也最严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
2.2 防网具等工具传染
近年来大部分养殖集中地区都有专业的拉网卖鱼、抓虾队伍,给养殖业者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不利的方面是网具都是共同使用,一个池塘发病以后拉网卖鱼,病鱼粘液粘附在网具上,再用这张网去拉其它没发病的池塘,拉谁家的池塘谁家的鱼之后就发病,特别是全年多次拉网分期卖鱼的池塘,卖大留小,没卖出的小规格鱼很快发病,问题更严重,珠三角地区弹状病毒病在加州鲈、杂交鳢、鳜鱼爆发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其它养殖鱼类的病毒病和南美白对虾的白斑征病毒病传播都有这种原因。
最好养殖业者自备网具,或一定养殖面积准备一套网具,使用一次后及时用高浓度强力杀病毒的消毒剂浸泡足够时间,之后再使用。对于专业拉网队每天不停地在不同的池塘拉网,让他们准备多套网具和彻底对网具消毒难度很大。
2.3 防病死鱼传染
有些养殖业者对病毒病的防控意识不强,把病死鱼直接扔在池埂上,下雨后雨水把病死鱼的体液带入其它池塘中,或扔在水渠中,直接造成水源的污染。网箱养殖随意把病死鱼丢弃到网箱外的水体中,造成鱼病直接传播给水域内的其它网箱养殖鱼类,由于死鱼不停地污染养殖水域,很难对病毒病彻底根除,不论是海南、广西的海水网箱养殖还是云南的淡水网箱养殖,这种情况都很常见。
处理病死鱼最好的方法是焚烧,目前国内多数养殖地区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但至少要远离养殖区进行深埋,网箱养殖的病死鱼要封闭包装,带离养殖区处理。渔病服务人员也需要培训养殖业者防范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养成严格自律的习惯。
2.4 防野虾、野蟹等甲壳动物传染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水源中的野虾、野蟹是白斑征病毒病的重要传染源。目前多数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病后无法治疗的情况下都是直接排塘,连虾带水直接排到入海的沟渠,因此近年近海捕捞南美白对虾的渔获量逐年增多,近海各种虾蟹等甲壳动物携带白斑征病毒病的机率也增高,携带病原的野蟹随意在养虾池塘爬来爬去,造成疾病传播;因此在离海较近或离通海注水沟渠较近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池塘白斑征病毒病的发病率明显比远离的池塘高。
如果水源处理不好,带入野虾,养殖期间南美白对虾的病毒发病率也会增加,在广西沿海的光坡、竹林等地区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白斑征病毒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这些地区养虾池塘的病毒病防控重点就是防水源中野生虾蟹的携带病毒传染,水源需要彻底处理之后再使用,临近注水沟渠的池塘因为有野生小螃蟹爬入的风险,需要设置防蟹薄膜围墙。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如福建漳州、江苏赣榆、河北黄骅等地利用潮汐自然进排水,即采用大排大灌的模式养殖日本对虾和梭子蟹,由于每次涨潮进水时野生虾蟹等甲壳动物大量进入池塘,造成养殖对虾、梭子蟹病毒病泛滥,养殖成功率越来越低,这种模式也已经开始因此被逐渐淘汰。
而高位养虾池塘一般都有蓄水池对水源彻底处理,如果又没有野蟹爬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就明显提高,海南沿海高位池近些年来白斑综合征病毒病检出率就很低,成功率和产量也比其它地区要高。沿海地区的普通土池养虾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防蟹塑料薄膜,类似河蟹养殖池塘的塑料薄膜防逃墙,福建漳州部分地区采用这个方法后白斑病毒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在对虾养殖池塘套养一些能够摄食病虾、死虾的鱼类,让其及时吃掉病死虾也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对发病不是很急的病毒病控制效果较好,而致病力很强的病毒造成的急性发病往往短时间产生大量病死虾,套养的鱼无法马上吃完病虾、死虾,以及病毒在池塘内快速传染而不能有效控制虾病。(未完待读)
1. 作者 |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唐绍林 高雪 陈明卫
2. 来源 | 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
3. 本文为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一律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