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不仅高淳整个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我们身边不少人的故事中

也可以看出这些年高淳的变化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高淳人物 我这40年

四十年

高淳人

老夏,忙着呢?我来取上周订的渔网。

这几日,淳溪街道杨家村夏来福家的生意堪称火爆!在他家承包的场地上,淳小妹看到,10多台拉直网丝的调直机一字型排开,将成捆的钢丝拉直、剪断,一方方制作好的渔具堆放得整整齐齐,村头收购外销的货车更是进出不断。

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

Part.1 “地笼王”的诞生

在水网圩区杨家村,渔网编织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渔网生产成为了当地富民的重要举措,夏来福积极响应,办起了全乡第一家个体渔网厂,并从外地引进“地笼网”加工制作技术,引发了乡邻加工制作的热潮,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笼王”。

记得是在1996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我出差至苏州农村,看到渔民们用一种叫‘地笼网’的渔具,捕水中的黄鳝、河虾,效果很好,当时就觉得有商机。——夏来福

于是,夏来福买了一条样品,回家仿照赶做了2000条,运到启东,不到一天竟销售一空。投石问路后,他的胆子更大了,赶河南、赴福建、跑沿海一带,备材料,订计划。为了赶制快销,夏来福既当客户“采购员”,又当网农“销售员”,将材料分发给左邻右舍加工,分散制作,统一验收。加工这种“地笼网”操作简单,一学便会,所需原材料也不多,一个妇女一般每天能加工五、六条,可收入近20元。随着从事“地笼网”加工能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杨家村80%的人家搞起了“地笼网”加工,并很快延伸到了周边乡镇。

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

上世纪80年代长芦杨家渔网编织(李代明摄)

Part.2 一人富不如众人富

渔具加工业的兴起,使乡村以往闲玩、搓麻将的人少了,村民们开始人人能动手,个个可赚钱。村民杨告化曾搓麻将成瘾,他的妻子见别人家加工“地笼网”赚钱,便劝丈夫离开四方桌。夏来福见状也及时将材料及技术主动送上门,帮助他勤劳致富。一年后,杨告化夫妻俩加工“地笼网”收入近4万元,他也逢人便夸:“是夏老哥把‘财神’送进了我家!”见夏来福的渔网生意不错,村民夏方明便关掉自己那效益不高的油漆厂,虚心跟着夏来福学起了制销渔网。近20年过去,夏方明也逐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说,如果没有夏来福的支持和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这个样。

在夏来福看来,一家富不算富,全乡富才算富。于是,在市场浪潮中探索的他主动与其他大户联手,通过线上线下,积极主动培训新手,增加渔网加工量,外出寻找更多的销售点。夏来福告诉淳小妹,近年来,他分别在宝应、盐城、连云港以及安徽省皖南地区建立了多个销售点,而福建、山东、河南、新疆等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他的客户,甚至俄罗斯、越南、日本等国家也在购买他家的渔网。

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_致富经 一块神奇网布

Part.3 新时代也要学习新技术

“时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理念、技术也要不断更新。2017年,夏来福创办了渔网合作社,加大对渔网编织业的服务力度,由产前向产中、产后服务转变。不仅对渔网生产专业户在资金上予以扶持,鼓励他们开发渔网新品种,还在技术推广、项目示范、新品引进等方面,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当然,现在可是信息时代,销售和信息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既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就得闻风掌舵,随着时代一同发展。——夏来福

夏来福笑着说,仅去年一年,到自家拿材料回去加工的农户就有300多户,去年光发给他们的“工资”就有100多万元。70岁的杨学品夫妇从10年前就给夏来福家“打工”织网,杨老说:“像我这样一把年纪,如果没有织网这样的‘手脚活’,到哪去挣‘活钱’”。

如今街道上卖网布、网绳、网铁脚的生产大户

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

形成了渔网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面对这些

夏来福并没有沾沾自喜

他正和渔网合作社的一班人

雄心勃勃地规划着杨家村的美好明天

改革开放这40年来,只要敢想敢做,有钻劲和拼劲,就能打出些水花儿来,现在也一样!

——夏来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