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 告

周至猕猴桃产业鼻祖,张清明老师今早与世长辞。张老师的逝世,是猕猴桃产业的一大损失,我们产业界同仁们深感悲痛,对老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张清明老师一路走好。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协会

2021.2.18.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特殊贡献者一张清明

张清明,男,1933年生,高级农艺师,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站长,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津贴。1975年开始从事猕猴桃资源分布规律、数量和年产量研究。1984年受命创办周至猕猴桃试验站,开始猕猴桃新品种选育,1986年主持选育的“秦美”猕猴桃新品种成功通过省级审定,填补了陕西无栽培猕猴桃品种的空白,并建成猕猴桃示范基地500亩,带动了周至乃至全省猕猴桃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先后荣获中国农科院、省政府、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西安市政府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8个,先进个人12次。

张老生平:

1933年7月15日,张清明出生在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爷爷在解放前的农村算是个文化人,张清明三、四岁的时候爷爷就教他读认字,那时候,他一边玩耍一边认字,把《三字经》《百家姓》背的滚瓜烂熟。直到1947年张清明14岁的时候才在私塾上了两年学,1948年中断。解放后的1952年又走进学校开始学习。1955年,张清明从城固县一下子考取了陕西省武功农校,学习果蔬专业。

周至县种植结构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种植致富

1958年元月毕业留校,在果树教研组当助教。同年7月,分派到周至县园艺学校任教。当时,正是周眉合县的时候,校址扎在眉县的齐镇。初到园艺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老师谁能带什么课就带什么课,张清明先带的是数学,后来补充了师资,才改带专业课。1961年周至、眉县分县后,园艺学校解散,张清明回到周至县园艺站,直到上世纪80年代。

1978年,当陕西省农业厅在农业部的统一安排下,开始了“秦巴山区猕猴桃资源普查及利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周至作为此课题的重点区县,很自然的承担起猕猴桃野生资源的普查工作。

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种植致富_周至县种植结构

他上世纪70年代抓过全国有名的富仁万亩苹果、抓过驰名三秦的周至大西瓜,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声誉。猕猴桃资源普查的课题到了周至,他自然成了领头人物。在园艺站领导和农业局领导的沟通下,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就是张清明。这个陌生而重要的课题落在了张清明的肩上,他感到沉甸甸的。从1978年到1980年的两年间,他带领的果树组完成了秦岭周至段的猕猴桃野生资源的普查工作,并完成了猕猴桃优株的筛选。

筛选的优株是该项目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一切的普查都是为了使猕猴桃由野生变为商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张清明像保护自己的儿子那样保护着这些优株,为了抓紧繁殖,从中早日选出合适的品种,张清明鼓动领导买地。当时由于日本山田在周至的鼓动宣传,个别有远见卓识的民间人士已经自育实生苗。那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农民土地有了自主经营权,所以就有人育苗木。司竹乡的赵志辉就育了5亩地的猕猴桃实生苗。赵志辉的实生苗为优株初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落实了资金之后,园艺站把繁育苗木的地块选在了司竹乡金观村。

1981年,在金观村的黑河古道的石砾荒滩,园艺站买了30亩地。在张清明的带领下,一边改造滩地一边栽植猕猴桃苗,整好一片栽植一片。这时候的猕猴桃苗是购买群众的实生苗,在实生苗上嫁接所选的优良单株。他们把所选的15个单株编号,采取“周至1”为本次普查的总编号,代表这是周至第一轮普查。往下就按“周至1—01、02、03……15”顺延。一个优株嫁接100株,共嫁接1500株。采取1×2的株行距定植,共栽植4亩选种园。园子建好后,张清明日夜观察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记载物候期。由于当时全中国在猕猴桃的研究领域还很薄弱,只有长期、详细的记载这些科学数据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张清明深知这些的重要性,所以,他工作起来没有时间,也格外的认真。这些初选的宝贵资料,就是张清明的宝贝。

周至县种植结构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种植致富

1982年,栽植的猕猴桃开始见果,但由于太少,还不足以总结规律性结论。1983年,猕猴桃多了,张清明的信心更足了。1984年,在原来30亩的基础上,园艺站又买了地,前后两次共买地131.62亩。规模大了,需要改造的土地更多了,任务又繁重了,张清明的休息更少了。这一年,张清明有几件重大事情需要完成:第一,是他的试验基地应有的元素具备了,厂房、宿舍、园地等都有了。规模大了,就需要会计和出纳,为此站上派了两位正式职工协助张清明。因此,经过协商,园艺站属下的一个新单位成立了,那就是:陕西省中华猕猴桃科技开发公司周至试验站。这个名字中的“中华猕猴桃”不是指分类上的“中华猕猴桃”,而是指中华大地上的猕猴桃。张清明担任站长。第二,站上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土地改造上。因为是河滩地,土质不利于猕猴桃的生长。“粘土见沙,好的没法。沙土见泥,好的出奇。”砂质壤土是果树生长的最好土壤,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建园地采取了“淘沙换土”的改造方案。为了花钱少,张清明四处寻找土源。经打听,张清明了解到楼观镇的界尚村有规划的庄基地需要起土,界尚村的村干部正熬煎起出的土没办法处理,于是两下一合计达成协议:由试验站依照界尚村的要求起土并拉走,界尚村不给试验站付钱。试验站用土,也不给界尚村付钱。二者皆大欢喜。就这样,界尚村起的土足够试验站用的了。1984年的农村,劳动力是低廉的。一个男劳的劳动日是1元钱,妇女是0.7元钱。试验站改造土地最高峰一天出动200人,男女都有。出动大小拖拉机十几台。场面壮观宏大,热闹非凡。就这样大干了40天,12亩平展展的建园地形成了,当年就选择优株里表现良好的周至101和周至111定植了。那时候,对猕猴桃采取什么架形、什么样的树形没有人知道。由于猕猴桃和葡萄都属于蔓性树种,所以就依据当时葡萄最先进的“T”字立壁型架作为猕猴桃的架形。试验站就是这样在摸索中发展的,以后最高峰发展到连同承包地面积达500余亩的猕猴桃园。1986年,周至101经陕西省果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定名为秦美,周至111定名为秦翠。现在秦美品种仍在市场上有着强劲的优势,每年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秦翠推行了几年后被淘汰了。

周至县种植结构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种植致富

随着品种的鉴定,试验站这12亩猕猴桃成了中国最早的猕猴桃基地园,标志着中国的猕猴桃生产正式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当时国外以新西兰、日本、智利、德国等国的猕猴桃生产风起云涌,而且把猕猴桃作为商品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外国输送,而且每年量都有增加。随着中国对野生猕猴桃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农业部的优质农产品中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举行大型农产品展销,全国各地把最好的农产品在展销会上展示给社会各界。由于猕猴桃研究滞后,有些省份把野生的猕猴桃拿去展销,栽培的猕猴桃是空白,1985年我县展销的也是野生猕猴桃,在会上被抢购一空。但抢购的基本上是外国人,中国人买的很少。到了1986年,周至带去了20多斤秦美猕猴桃。秦美猕猴桃硕大的果个和酸甜的口感让与会者大为赞叹,一位中央首长在品尝后说:“我们国家竟有这样好吃的猕猴桃,为什么要进口外国的,一定要大力发展。”并详细了解周至猕猴桃的发展情况。到了1987年,周至带了1000多斤秦美猕猴桃进京展销,一下子引起轰动。因为其他省份带去的仍是野生猕猴桃,整个展销会上,只有陕西省的周至县带去的人工栽培的猕猴桃。优农中心震惊了,农业部震惊了,他们马上指示周至县把猕猴桃引入规模化生产,并派人亲来周至考察,并拨付资金予以扶持。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猕猴桃规模化栽植的行动在周至展开了。

作为全国栽植最早的周至猕猴桃试验站,其面临的形势是怎么样子?1986年,试验站的各类猕猴桃已有少量生产,商品果约有1吨。那时,人们不知道猕猴桃什么时候成熟,成熟后有什么样的理化指标,成熟的外观是什么样子等等,对这些张清明都不懂,都在摸索中探索。

在周至县,有个8月2日的城隍庙会,该会是县城内最大的民间集会,常有周围好几个县的人参加。1986年的初秋,张清明来到城隍庙转悠了几天,他不是来看戏的,而是在会场上看卖猕猴桃的小摊贩。那时候猕猴桃虽然栽培很少,但民间卖野生猕猴桃却历史悠久。山民们把野生猕猴桃叫的名字是五花八门,有叫毛桃的,有叫杨桃的,还有人叫木胡梨的。进入秋天,山民们把猕猴桃从山上采回家,望墙角一放,等软熟了再食用。常常是从地里干活回来,剥上一两个吃。爱好的人家把猕猴桃的皮剥了,放在碟子上撒上白糖吃。有些山民把猕猴桃放软拿到山外卖,提一个笼子,把笼子里的猕猴桃拿出来一堆一堆的放好,开始叫卖。以堆论价,一堆一毛钱,一堆大约有1斤多一点,看上哪堆拿哪堆。张清明看了几天,也看出一些门道:有人把一堆买了,卖猕猴桃的的山民把钱深深地装进衣袋,立即又摆上一堆,这堆一定比卖掉的一堆稍微大些,又开始叫卖。张清明自己是栽培的猕猴桃,如果一斤卖一毛钱连人工费都不够,因此,他认为农村的农贸市场没有他生存的余地。他也打听了采果的时间,可他栽培的猕猴桃还在树上长着,还是硬硬的。凭着专业的敏感,他认为山民采的猕猴桃还没有成熟,软是放的,这样的早采果不能作为成熟的依据,更不能应用。从城隍庙回来后,他天天泡在果园,观察果实的变化,直到树叶已开始落叶,他才叫工人把果子采回,这时已到了11月中旬。

采回的猕猴桃堆在张清明住宿的隔壁房子里,用一张彩条布捂着。自从果子采回来以后,张清明一天能看几回。看着这堆果子,张清明开始是欣慰,因为几年的辛苦终于有回报了。但随着无人问津局面出现,他开始心里暗暗着急:产下的果子卖不了怎么办?虽然国家让大规模发展猕猴桃,可现实却是卖不掉。绝不能让这新生事物还没有见效就胎死腹中。张清明找县上领导,领导们也向社会积极放话。张清明又找县外贸公司,因为日本山田就是外贸公司引入周至收购野生猕猴桃的,但外贸公司说引山田是市外贸公司的决定,从那以后在没有山田的消息。

回到站上,张清明的心情沮丧到极点。能跑的路都跑了,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难道这果子真的卖不掉了吗?他苦苦思索。那些天,他常常在果园里转,工人们以为他在观察猕猴桃,其不知他在为这一吨猕猴桃发愁。时隔30多年后,笔者看到老张当年的日记,里面用粗大的字体写着:“敢问路在何方?”,可见他当年心里承受的压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摘下来的猕猴桃渐渐变软。张清明心里愈发急了,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员工们看到张清明的难场,都替张清明捏了一把汗,说什么的都有。张清明清楚的记得,有一个老职工叫李生义,一天下午,张清明在园子里转,李生义对他说:“干脆卷旗收兵吧,你回园艺站领你的工资,一辈子咋都下场呢,到这儿受这苦干啥?”张清明说他一辈子记着这话,因为这话把他推向选择人生的边缘。张清明也认为这话没有错,他是园艺站派来的,回园艺站顺理成章。但是,他又想到,他在这里已经花了国家几十万元,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去?他的性格里没有失败的退缩,他从小接受家庭遇难而上的家训,那家训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老注意:大不了这一吨猕猴桃烂了,明年再干,我不相信国家提倡的猕猴桃还真卖不出去!接近12月份,等上门客的张清明终于迎来了曙光!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张清明正在场区里转悠,心中一阵阵发闷,便一个人来到园子外的大门前,站在肖司路左右张望。忽然,他远远的望见两个人从南边的金观村向北走来,从两个人走路的姿态看,是两个年轻人。1986年,肖司路还没有公交,所以,那两个人走得有些疲惫,看样子走的路不少了。那两个人走到张清明面前,其中一人问道:“这儿就是林场吗?”当时由于没人栽猕猴桃,只有这里栽了一片猕猴桃,而猕猴桃又属于园林一类,所以,附近的人都把这里叫林场。张清明一听就知道这两个人是一路问过来的,他们就是寻所谓的“林场”。就答到:“是的。”“你们这儿产毛桃吗?”张清明一听有门,说:“产呀。”虽然老张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有些紧张。那两个人一听,相视了一下,说:“终于找到了!”张清明把这两个人让到屋里坐下,给两人各自倒了茶水,然后双方攀谈了起来。

原来,这两个人是西安雁塔区坡头村的大队长和会计,大队长名叫张民主,由于坡头村地处大雁塔的西南角,西安植物园需要征地,把坡头村的1500亩土地征用了,坡头村立马变成了失地村,村民们也成了失地农民。由于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地的农民没有事情可干,没有收入来源,村上就给农民寻找致富门路。一次,张民主在一个农贸市场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在买乡下人提的野生猕猴桃,而且一下子就把那乡下人的猕猴桃买完了,张民主就深受启发,于是,他在附近酒店饭店宾馆打听外国人居住的人数,这一打听,还真打听出一个惊人数字:3000人。于是,他回来和村双委会全体人员商议,最后决定:由村上抽专人从附近的长安、户县、周至的沿山一带收购野生猕猴桃,再拉回来批发给愿意卖的村民,村民然后再一些公共场所叫卖,这样村民们每天一个篮子一杆秤就可以挣钱。去年在长安、户县收购,但这两个地方车能走的地方太少,只有周至可以大量收购,今年已经收购了8车,把车能走的地方能采的都采了,今天他们从楼观下车,看楼观的沿山还能不能收购猕猴桃。可转悠了半天,也没发现有哪里能收购猕猴桃。到了下午两点,两人走的人困马乏,后来听人说好像林场里有栽植的猕猴桃,就一路打听着问过来。走到西楼观地界,两人实在问不出头绪了,就坐在肖司路口发愁,打算从肖司路走到西宝线搭车回西安。这时,有一个老汉扛着锄头走了过来,两人一见连忙问起猕猴桃的事情,老汉“呵呵”一笑,说道:“知道,知道。”就指示林场的路线,并说:“那里的猕猴桃今年已经结果了,不知道卖了没有?”他们终于得到可靠的消息,于是就谢过老人一路寻到这里。多年来,张清明都不知道这老人是谁,但能对陌生人说的详细,一定不是平常人。由于这里与老子修炼的西楼观比邻,所以他经常想:这老者该不会是太上老君显化的吧,不然怎会给两方处在困境里的人指点明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指点拯救了中国一个大产业,使日后的中华大地上生长出蓬蓬勃勃的猕猴桃!

周至种植致富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县种植结构

张清明把这两人引到所谓的林场,砌上茶,看了用彩条布盖着的猕猴桃。那猕猴桃确实比野生的大得多,只是皮有些发皱了。两位西安的客人看了猕猴桃,对视一下,问张清明道:“卖多钱?”当时野生的一斤收购价是9分钱,栽培的猕猴桃到底值多钱,张清明心里没有底。怕的是说多了把客人吓跑了,说少了又显得猕猴桃不值钱。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这东西比野生的难伺候,我们也花费了不少的功夫,你们是第一个买主,我想它应该比野生的贵些,你们看,一斤按五毛钱怎么样?”二人说:“我们也是拿去在市场上卖,中间赚些差价,利大就好卖些,好卖我们明年还会来,你看,一斤三毛钱怎么样?”张清明心里暗暗高兴,其实他心里的期待价就是三毛钱,于是,双方就以三毛钱说定。说好第二天来拉。

那时候的肖司路是砂石路,路面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两人走了以后,张清明心里轻松了许多。谁知当天夜里下了雨,道路又变得泥泞起来,张清明心里又有些沉重,他不知道这雨能不能坏了这笔生意?好容易等到第五天,看看道路有些能走了,张清明一大早就站在门口的肖司路往北看,想像着北边能出现客人的身影。但他知道西安与周至有140里路呢!客人能这么早就来么?张清明尴尬地有些自嘲。

时至下午,正当张清明失望之际,一阵“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把老张从房子里拉了出来。张清明一看,正是西安的客人。可喜的是客人并没有嫌弃猕猴桃的皮皱了,而是直接过磅直接付钱直接拉走。这一笔生意做的干净利落,更重要的,是把张清明一块压在心上的石头搬走了,他一下子觉得天阔地大,呼吸也格外畅快。

1986年周至生产的第一批猕猴桃就这样被卖了出去,这可能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猕猴桃,它虽然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艰难,但毕竟进入了市场。它卖了600多元,但它是试验站几年来的第一笔收入,这笔收入标志着中国猕猴桃走上栽培化的道路,把猕猴桃产业引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987年生产的猕猴桃还是由这家西安的合作伙伴全部收购,价格涨到了每斤5毛钱。虽然只涨了2毛钱,但说明猕猴桃逐渐被人认可了,它到了西安农民的手里还是有利可图的,它的市场越来越广阔。

随着试验站的猕猴桃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渐渐地,找上门的企业和单位越来越多,他们纷纷要求订货。到了1996年,猕猴桃已经涨到出园价每斤4——5元。当1997年来到的时候,一家订购试验站的企业来到站上,老板开着一辆“皇冠”牌汽车,掏出1000块钱递给张清明,说:“这钱不是给你单位的,是给你个人的。你知道你的猕猴桃让我在北京市场上卖多钱么?”张清明笑笑,说了个超乎他想象的数字:“10元。”在张清明的眼里,对半利就是暴利的暴利,几乎是不可能的。“错,是18元。”这回轮到张清明眼大了,他半天合不上嘴。

周至县种植结构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_周至种植致富

在试验站发展的过程中,张清明不但是猕猴桃试验站的负责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猕猴桃界的领军人物。试验站不但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和新西兰、智利、日本的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自1987年在优农中心展示中国栽植的猕猴桃之后,农业部专门来到周至县进行实地考察,认为周至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大面积的猕猴桃规模化栽植,并拨付了一定的资金。1989年,周至县在终南镇的辛寨村、司竹镇的南司竹村、楼观镇的周一村、马召镇的群星村、仁烟村,哑柏镇的昌西村经过动员,栽植了3000亩猕猴桃。后来这3000亩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引领了全国猕猴桃生产走向繁荣!

张清明晚年的技术研究

周至种植致富_周至县种植结构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

打自有了试验站,几十年来,张清明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单位。直到现在,他仍在试验站里工作、生活。在他82岁那年,有几个猕猴桃界的人士去看他,见他桌子上搁着一个正在写的文稿,其中一个感到好奇,过去一看,上面标题写着:试验站十年规划。同行的人惊讶极了,没想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还有10年的计划。他们感慨老人为什么活得这样精神,活得这样高寿,那是有一股精神在激励着他,也在滋养着他。他没有让他的晚年寂寞,相反,他还在为他钟爱的猕猴桃事业奋斗着。

在过去的40多年里,张老为中国猕猴桃所做的贡献功勋卓著!曾被誉为“中国猕猴桃规模化栽培第一人”、“中国猕猴桃研究的先头兵”“秦美猕猴桃之父”等。张老一心为农业,一生为农艺,为中国猕猴桃的发展奉献了毕生。致敬!

愿您一路走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