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这是“庭院经济”的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首次亮相。

记者近日在歙县调研采访发现,该县卖花渔村家家户户利用庭院空地培植梅花与罗汉松等盆景,大力发展盆景+旅游产业,以盆景兴农、以梅花促旅,走出了一条“庭院+富民+兴旅+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卖花渔村的“庭院经济”,突破了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模式,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为“庭院经济”从“小而精”迈向“广而深”提供了经验。

技艺传承

——庭院里开出致富花

距离歙县古城7公里,卖花渔村就藏匿在新安江南岸的沟谷腹地,四周群山环绕,站在山头俯瞰,整个村落状如游鱼,村头尖如鱼嘴,村腰宽若鱼肚,村脚房屋陈列似鱼尾。村中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鱼”前加三点水,称为卖花渔村。

村党支部书记洪景毅说,卖花渔村名为渔村,但是,不打鱼,只卖花。该村种花历史已逾千年,尤以盆景梅花桩为代表。漫步村庄,记者看到,整个村庄仿佛一个大盆景园,粉墙黛瓦的屋舍,家家户户一方小庭院,庭院里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景,鲜花簇锦的梅花桩,造型各异的罗汉松,妆点得整个村庄充满诗情画意。

中年汉子洪一中是个种花的好手。他的庭院里,盆景罗汉松虬干粗壮,形状独特。“我从16岁种花到现在,一共做了近30年,都是大盆景,给客户做庭院绿化。”洪一中告诉记者,村里有句话叫做“爷爷种花孙儿卖。”他院子里的盆景,每一棵都要耗费10年左右。去年,他家一亩六分盆景园收入超过60万元。

“全村236户,共641人,外出务工村民仅60余人,就是因为小庭院为各家各户存了一张‘绿色存折’。” 洪景毅介绍,目前全村已建立盆景基地约3000亩。2022年,盆景生产总值达到2600多万元,户均收入超10万元。

以花兴旅

——卖盆景变成了卖村景

每年春节至阳春三月,正是梅花盛放的时节。800亩核心展示区内,梅花基地绯红如霞,香气氤氲,引得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很多人来这里不是为了买盆景,只是单纯来看花,看风景。这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值钱的不仅仅是盆景,更有村里的风景。”卖花渔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玉龙介绍,村“两委”决定从盆景入手,打造乡村旅游。

卖花渔村一边积极引导扶持盆景产业做大做强,一边加强梅花节宣传,打响卖花渔村旅游品牌。村里的老路又高又陡,货车难以进村,村“两委”重修了道路, 9米多的货车一路开进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将盆景装上车。在此基础上,村里积极实施“名师带徒”育才工程,目前已组建一支86人的老、中、青结合的徽派盆景技艺专业队伍,引导“名师”与“徒弟”结成对子,让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不息。

“自2012年以来,我们共举办了11届梅花节,每年游客量都达到数十万人次。”徐玉龙告诉记者,为解决游客进山难题,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与长运公司合作,开通旅游大巴,村集体按照收益分成。“2020年,我们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才十多万元,去年突破了百万,今年预计达到160万,短短三年翻了近16倍。”

游客的涌入,给村民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剪下来的鲜花枝条让我老母亲带回家烧掉,没想到她抱着就被游客抢走了,昨天听她说,一个月已经卖了四千多块钱了。”洪一中都感到惊奇不已:“年轻一点的村民专心卖鲜花,收入十分可观!”

电商助力

——小庭院拓开大市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棵绿萼梅,由我们手工打造出了传统的游龙造型……”自家盆景园内,90后女孩洪瑜正忙着直播销售。不到3分钟,这盆造型独特的绿萼梅就被售出。

“我们以前就是线下销售,等着别人来买货。我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工作,看到电商飞速发展,2018年就决定返乡,帮助家里做线上销售。”洪瑜告诉记者,2022年,她从平面电商转型做直播电商,效果显著。“2022年2月到今年2月,线上销售额达到50多万元,占整体销售额80%以上。”

小庭院如何链接大市场?卖花渔村抓住了电商发展的契机。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架起了直播设备,开起了网店。他们尝试邀请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做客直播间,面向全国网友展示徽派盆景制作过程,不仅带动了销售,也让古老的徽派盆景手艺在年轻人中传承。

“村里顺兴市场形势,新建了一栋电商大楼。下一步还打算做一些独特的文创产品,在盆景及其他伴手礼的包装上加印卖花渔村的logo,将盆景产业推向更广大的市场。”徐玉龙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