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养猪战车,仍在不断轰鸣前进。
12月5日,据牧原股份发布11月份销售简报显示,当月出栏生猪517.1万头,营收148.42亿元,1—11月,累计出栏生猪5517.4万头,累计营收达到1065.89亿元。
对于牧原股份来说,营收迈上了1000亿元大关,当为历史性的成长跨越,这是企业历经30年创业的结晶。
尤其,让牧原股份欣慰的是,(2022年是该企业的30周年庆,属于大庆。
对河南产业来说,又多了一家营收1000亿的企业,另一家为是洛阳钼业,这也当是河南畜牧业40余年改开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养猪企业能够做到全球规模第一的境地,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
然而,让人好奇的是,牧原股份是如何穿越中国生猪养殖市场红海,实现卓越成长的呢?
在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中,产业边界是明晰和确定的,行业的竞争规则是已知的,身处红海的企业试图表现得超过竞争对手,以攫取已知需求下的更大市场份额以及更大市场利润是艰难无比的。
在专家看来,中国生猪养殖市场,就是一个标准的红海市场。
据公开数据来看,全国年度出栏生猪7亿头左右,养殖主体分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与千千万万的个体养殖户(小区)。而要在这样一个市场中争抢市场份额,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牧原股份却神奇般地穿越了红海市场,实现了市场份额与市场利润的持续扩大,至少从上市8年的数据看,公司至少穿越了三次惊涛骇浪的猪周期,不仅保持下行周期年份依然盈利,而且实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
牧原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牧原股份在中国养猪红海市场中,能够攫取更大市场份额以及更多利润,至少通过四次蜕变,才实现了穿越与跨越。
蜕变,本指蝉蜕壳实现从爬行到飞翔的变化,这是一种质的改变,对于牧原来说,蜕变就是与其它养猪企业的生产方式决裂,是一条更加艰难攀登的路子。
牧原的蜕变至少体现在四个维度:
商业模式的重塑;产业技术的革新;管理方式的迭代与主业专注的深挖。
商业经营最好走的路子是模仿。可是,模仿只会扩充同质化商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企业而言,分割市场的蛋糕会越做做小,利润也会越做越薄。
商业经营最难走的路子是商业模式创新。没有人走过,能不能趟过去的试错成本都要企业自己承担,对于企业而言,经营压力更大。
牧原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子——生猪养殖的全链条化经营,从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到生猪养殖等。
在中国生猪养殖路径上,公司化运营的养猪企业大都走的是公司+养殖户(小区)的模式,也就是说,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仔猪、技术、疫苗与管理的商业模式。
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差异背后不止是资产结构(牧原走的是重资产路子)的差异,更大的差异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可扩充性,虽然公司+养殖户(小区)理论上同样可以无限复制,可是在扩充与复制的技术标准、管理效能、经营效率、风险控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牧原决胜市场的关键一环,因为统一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则之下实现了头均养殖效率的提升。实质上,这是不同商业模式背后是工业化与农业化经营方式的差别。
牧原重资产运营模式为企业走集约化经营,技术密集型生产提供了动力支持。这是牧原蜕变的又一关键一跃。
企业革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对于巨型企业牧原股份来说,已经布局全国25个省221个县285家子公司。
对于如此布局来说,成本最经济,而效益则能够实现最大化,这对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市场不难发现在非瘟疫情之下,牧原在非瘟防控技术研发创新上、在楼房猪舍新技术应用上、在养殖技术转型升级上迈上新台阶,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上均实现了大规模推广。这让牧原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
可以说,商业模式的不同路径影响了企业在技术革新上的人才与资源投入,也就决定了牧原与其它养猪企业不同的养殖效率与养殖成绩。
同样,建立在超大规模养殖基础之上,牧原公司实践精益管理,更为追求可观的管理效益,这是牧原实现蜕变的核心原因之一。
精益管理是发源于西方工业化流水生产的管理方式,其管理边界拓展到生产经营的研发、设计、技术、供应、设备、销售等各个层面,以期实现经营管理的简单、快捷、高效,实现生产品质稳定,减少生产浪费,以期增进管理效益。这也是牧原实践精益管理的内在肌理。客观上讲,牧原实践工业化管理经营方式,正与传统的粗放式养猪实现了管理上的迭代变革。
而牧原今天取得1000亿元的营收背后,市场更要看到这是企业专注养猪30年实现的蜕变。
若没有时间的积累,就难有技术的革新进步,也不会有管理的迭代进化,更难有企业的持续成功,更不会成就全球国际化公司,可以说,专注是牧原,也是所有成功企业实现蜕变的关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