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西藏7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共有贫困村5,369个。截至2019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5,36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截止至2020年10月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实现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全区贫困人口均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贫困群众危房清零。历史性消除了长期困扰西藏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
一、成功的经验启示
通过脱贫攻坚,西藏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伟大祖国的感情更加真挚深厚,毛主席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习主席让人民脱贫奔小康,这是西藏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两件大事。西藏脱贫攻坚带来的这些有形的变化后面,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启示。
第一,压实责任铸堡垒。西藏以脱贫攻坚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统筹、区负总责、市县落实、乡镇专干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开创性成立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第二,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根据不同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厘清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思路,多渠道培植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自我造血”,成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例如拉萨市达孜区白纳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855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15,618.5元。
第三,助力脱贫攻坚,党建的引领作用必不可少,推进新时代干部驻村工作,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干部驻村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组织措施,是历练干部、转变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
二、扶贫成果
脱贫攻坚以来,西藏人民在海拔最高、地理区位最特殊、生态环境最脆弱、资源禀赋最缺失、进步历史最短促、区域经济最滞后的“世界第三极”上,牢牢把握“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克服了高昂的发展成本和最特殊的困难,推进了最特殊的发展,艰苦卓绝地实现了一系列脱贫成果,塑造脱贫攻坚的奇迹。
第一,易地搬迁挪穷窝。目前西藏已完成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的26.6万贫困人口,搬迁至城镇周边、生产资料富裕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区域,全区96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已全部完成建设,全部实现入住。
第二,加强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2017年至2019年,西藏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完成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造林360余万亩、种草37万亩,海拔4,300米以下区域消除1,079个“无树村”、10.47万户“无树户”,森林覆盖率达到12.1%,森林面积1,602.4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9%,天然草原面积8,893.33万公顷,湿地652.9万公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西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通过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鼓励群众开办藏家乐、林卡度假村等,让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第三,精神面貌换新颜。脱贫攻坚以来,西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各地市多措并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智志双扶方面实施了种类繁多、成就显著的措施,取得的巨大成效。坚持既“管肚子”更要“管脑子”,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评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实施15年免费教育和贫困家庭大学生“三免一补”政策,“三包”补助达到生均4,200元/年。
例如拉萨阿里高级中学,通过异地办学的方式提升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自2017年以来学校创办以来,高考总上线率均超过95%,创造了阿里教育史的奇迹。
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树立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典型,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持续提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通过勤劳双手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意愿更加强烈。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村规民约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抵制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持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
三、社会保障+社会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实施多种形式的救助,兜牢民生底线。同时,我们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西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即发挥好社会保障作用,也利用好社会各种帮扶力量。
西藏将11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分散和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年人均4713元、7070元、13213元。落实困难残疾人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费4.89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200元。将农牧区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555元,将包虫病、白内障、肺癌、肝癌等20种疾病纳入到大病救治范围,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8种,所有贫困人口均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63,394人到现在实现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和健康扶贫措施的实施,也使得西藏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速位于全国前列。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属于边境一线乡镇,脱贫攻坚以来积极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政策,积极改善全乡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使全乡人均寿命、医疗条件以及群众健康状况得到大幅度提升,全乡人均寿命2016年至2019年提高了4.1岁。2010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68.2岁,2019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70.6岁,较2010年增加了2.4岁。
自2015年以来,各援藏省份累计已落地援藏项目313个,到位援藏资金195.2亿元,援藏资金8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援藏消费扶贫签约超过20亿元,跨省安排就业8,000多人,其中高校毕业生5,000余人,有力支持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央企助力富民兴藏”和“央企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累计投资1,752亿元,实施183个扶贫项目,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建立在藏央企结对帮扶项目所在地10%贫困群众机制,央企在藏机构录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527人,吸纳当地农民工1.12万人;实施区内企业“百企帮百村”行动,推动703家区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与1,239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投入资金23.35亿元,受益贫困人口7.68万人。
四、脱贫攻坚助力民族团结
西藏作为我国疆域最大的民族地区之一,各民族团结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离不开西藏300多万各族儿女的团结奋进。西藏为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为西藏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糌粑团”一样紧紧揉在一起。门巴族、珞巴族等“直过民族”通过艰苦奋斗与藏族同胞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要求,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特殊区域”,这些“特殊人群”通过“特殊发展”,实现了脱贫摘帽。在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增添了一抹亮色,走出了一条“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脱贫致富之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规划》,总投资301亿元,主要围绕“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着重安排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面向21个边境县、112个边境乡(镇)的628个边境一线、二线村和察隅农场,涉及边民62,160户241,835人。目前已基本实现边境一、二线行政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幸福、文明边境小康村,并积极推进以玉麦乡为代表的628个抵边搬迁点完成搬迁。
五、结语
西藏贫困县个数(74个)仅占全国贫困县(832个)的8.9%,贫困人口(62.8万人)仅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但面积却占到了全国贫困县总面积的约27%。西藏的整体脱贫代表了1/4以上贫困国土的脱贫,代表了居住在西藏每一寸土地上的贫困群众的脱贫,更代表了国家最高海拔区的脱贫。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加强民族团结,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群众基础;以民为国之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本质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第一要务,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