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姝/文 邱琦 沈翔/图视频 吴仲舒/剪辑
10年前,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村民杨长太最大的烦恼就是返乡创业失败,欠下外债,年纪轻轻被评为贫困户。
10年过去,杨长太靠着绿色农场脱了贫,还作为农场的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不过2022年,杨长太依然有他的烦恼:农产的特色产品打开了县城的市场,下一步要通过电商等渠道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品牌,最缺的就是“人才”。
他的农场,粉色桃花与青青茶园相映成趣
“和各位友友推荐一款口粮茶,这个价格咱老百姓每天喝没问题,品质方面我们依然坚持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人工制作,友友们可以放心购买。”2月22日,杨长太在直播镜头前滔滔不绝,围绕着他的是新请来的电商团队。
“不错,产品优势介绍的很清楚,互动性也很强。”电商工作人员小声讨论着。
下播后的杨长太,依然兴致满满。
在农场展示厅,摆放着大米、菜籽油、蜂蜜、腊肉、土鸡蛋、印子馍、红薯粉条等农产品,朴素的密封包装上,印着鲜明的商标,主打就是绿色健康食品。
“走,咱去茶山上看看!”说话间,杨长太带着记者来到茶山之间。雨水节气刚过,茶树新长出嫩绿的叶子,但尚未抽芽。沿着山路是一颗颗桃树,再过一个月,粉色桃花与青青茶园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田园画。
“这一片是毛尖,那边就是白茶。”杨长太告诉记者,近几年开始尝试种植不同品种的茶叶,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多样的产品、多档的价位,也让农产迎来更多不同需求的顾客。
下山往回走,路过蔬果大棚,草莓大棚已有一些游客正在采摘。这里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蜂箱,蜜蜂在草莓花间飞舞授粉,同时存在的一些小飞虫,也侧面印证了杨长太“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承诺。
摘下一颗草莓,香甜。
“杨支书,草莓多少钱一斤?”
“现在是25元一斤。”
“这个比一些品牌草莓好吃多了!价格也更便宜。”记者感慨道。
“是呀,这棚子长一茬,游客来摘一茬。不过咱也不能因为有点名气了,就涨价呀!”杨长太露出朴实的笑容。
这里变得“有名气”,是在2019年,那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调研,在光山县当地听取杨长太等村民讲述了脱贫致富的经历。总书记的勉励让杨长太记忆犹新,而那句“路子找到了,就大胆去做”,让他进一步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些成绩。
他的十年,从为贫困苦难到成为致富带头人
如今满面春风的杨长太,和十年前判若两人。
2012年,在北京务工的杨长太遭遇交通事故,养病期间决定返乡创业,种植苗木花卉。因为缺乏技术,又没有摸清市场,一下子赔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外债。2014年,经村里党员和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杨长太成了一名贫困户。
“年纪轻轻有手有脚,成了贫困户,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那段时间,羞愧、焦虑、无奈、迷茫……各种复杂的情绪纠缠着杨长太。
随后,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干部对他进行了帮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申请小额贷款、对接市场销售信息……通过不断探索,杨长太当年就还清了外债,还成功脱了贫。
2015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杨长太成立了农场。他开始发展种养殖,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劳动力和收购土特产品,带动了周边百余贫困户脱贫增收,还在农场成立了党支部。
2019年总书记来过村庄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里,不少人慕名前来或者主动联系购物。2019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杨长太农场实现了近100万元的收入,比前一年翻了两番。
有风景、有人气,何不发展观光旅游?杨长太开始着手种起了桃花等景观花。2020年,尽管观光旅游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但是由于农产品及时搭上了电商快车,农场在2020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支付工资达到80多万元,2021年稳定在了400万元,支付工资达到100多万元,带动了120余人创收。
从创业失败成为贫困户,到还债脱贫,再到实现带贫,杨长太用“三级跳”形容过去的十年。用他的话来说,“以前愁得眉心都是皱纹,现在眼角都是笑纹”。
随着农场的发展,杨长太不得不将经营的精力分一部分在管理上。
对于他来说,目前最开心的就是村民挂在嘴边的“杨支书,我们跟着你干”,最大的“烦恼”就是缺有知识的青年人才。他告诉记者,自己聘请了返乡的大学毕业生当会计,接下来希望能多招一些懂得电商的、有文化的年轻人。
为了这个,他将本地大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遇到合适的从其在校期间就开始“争取”。“我们的乡村天地广阔,我们的农产品还有很大的潜力,相信更多年轻人可以在家乡实现梦想和价值,同时激活整个村庄的活力。”杨长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