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设作为全市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议题”,围绕“2024年乌海市三区率先在自治区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目标,出台包括发展规划、经费保障、建设标准、人才引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激励奖励、教学常规、学生评价等方面的17份指导性文件,落实“321”工作措施(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方面落实“三优先”,软件硬件“双提升”,城市乡村“一手抓”),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督导全力跟进,以督促建、以点带面、精准发力,推动形成具有乌海特色的“一个中心(乌达区)、两翼联动(海勃湾区、海南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新优质、高质量”的县域教育品牌初见雏形,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显著提高。

一、聚焦目标引领,高位推动“三个优先”,层层夯实责任

一是压实“一个主体”责任。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对市、区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纳入市、区政府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全市教育工作要点、市领导督办事项中重点推进、定期调度。2021年以来,累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区长)办公会、市、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各类会议40余次。

二是加强“两个议事协调机构”顶层设计、协调联动作用。市、区两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标对表有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主动认领任务,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履职尽责,把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到“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夯实“市、区、校”三级联动责任,建立完善定期调度、信息共享、督促落实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首创并执行落实党政一把手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任期内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区成立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教育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教督办每月总体调度1次,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见效;政府层面每月召开1次区级优质均衡发展调度会,部门层面由教育局每2周召开1次专题调度会,学校层面每周进行1次总结和调度,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学校规划布局。结合各区城区建设规划、棚户区搬迁、人员萎缩及教育资源整合的实际,2019年以来撤并3所中小学校,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计划投入6亿元,新建乌海市第二中学滨河分校(第十一中学)、海勃湾区林荫小学、乌海市第十九中学,着力破解“乡村空”和“城镇挤”矛盾,进一步促进城区公办学校学位扩容增量,提升地区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水平。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主要阵地,严标准、强投入、建基础、添设备,持续提高标准化办学水平,2021年以来全市投入约7200万元用于薄改项目,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安防设施、智慧校园建设、实验室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新建多功能综合楼、信息化提升工程、维修塑胶跑道、维修改造热管网、新建风雨操场等工程项目;解决教学及辅助用房不足和音美专用教室面积不达标的问题。三是提升教学装备配备水平。深入推进数字与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顺利起步。全市中小学“电子黑板”更新率达到75%,“同频互动”录播教室配备率达到100%,8所中小学的82个教学班配备“智慧课堂”系统,50%的中小学配备了创客教室。四是全力创建平安校园。率先在全区完成在线视讯管理平台建设,义务教育38所中小学校全部安装报警系统和监控摄像系统,统一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和警服、警棍等物防设备,创建自治区级“平安校园”16所。精准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举措,切实做好学校精细化管理、校园清洁和消毒消杀等工作,高质量实现“四个100%”工作目标。

三、聚焦立德树人,确立“品牌立校”理念,凸显地区育人特色

一是突出“品牌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办学理念,打造“一校一品”。建立健全以“五个一”(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为核心的现代化学校管理长效机制,塑造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校园文化。胜利街小学“七彩领航•阳光成长”主题校园文化、团结路小学“兰亭学校书法教育•写好人生每一笔”主题校园文化、幸福街小学的“播种梦想、筑梦成长”主题校园文化、巴音赛街小学“深耕沃土、向阳生长”主题校园文化、乌海市第十二中学“让每一棵树茁壮成长”的“树”文化、乌海市第十三中学“播撒一粒种子在心田”的“播种”文化、乌海市第十六中学“让教育温暖人心的“温暖”教育,乌达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共同构建形成“绿色教育生态发展”区域特色,学校内涵建设向纵深推进。二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坚持把强化素质教育作为主攻方向,创品牌、树特色、强管理、重实效,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创建全国文明校园1所、自治区文明校园4所、市级文明校园31所,文明校园创建率100%。创建国家级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园)42所,冰雪项目特色校2所,冬奥会示范校2所;创建自治区级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特色校(园)32所,冰雪项目特色校4所,美育特色学校5所;建立21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乌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三是“双减”政策推深做细,“五项管理”取得实效。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部门联动和监管长效机制,发挥“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牵头和组织联合执法作用,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展“三减三增”(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减负行动,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全面推行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开设课外阅读、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60余项,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和课后服务“5+2”全覆盖。

四、聚焦队伍建设,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多元素质能力

一是教育人才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出台《乌海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乌海市教育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乌海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9年开始市区两级政府制度性安排近3000万元,用于一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教学名师岗位贡献奖励、校长职级待遇和全市中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极大地调动了整体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近三年,全市教育系统引进和招聘70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535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海勃湾区逐步增加研究生学历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比例,有计划补充体育、艺术等专任教师数量。引进中小学教师119人,骨干教师1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体育教师10人、艺术教师9人。二是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全面开展“月月有竞赛、年年有评选”活动。近三年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涉及36个学科,800余名(次)教师参加,评出基本功竞赛、教坛新秀、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600余人。全覆盖、全口径开展国培、自治区级、市、区级各学科、班主任等岗位培训,持续开展专家型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百名校长赴山东挂职培训、千名班主任培训工程等28项培训,涉及7000多人次,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校长队伍领航能力持续强化。充分赋予校长“四个自主权”,即招聘引进教师自主权、配置环节干部自主权、设置内部组织架构自主权和课程教学改革自主权,持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开展中小学校长、环节干部竞聘上岗,新任校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较上一聘期人员年轻6岁,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队伍逐步年轻化。探索建立和完善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实施“领航校长”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挂职、跟岗培训制度,加快专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力争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十年成才,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缺人问题”,打造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四是教研员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公开选拔补充教研员43名,建立起涵盖4个学段15个学科的教研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区两级教研室累计申报自治区级科研课题56项、市级科研课题106项。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创新多种形式的研修模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提升教学素养,提高育人水平,为构建“大区域教研”体系奠定良好基础。五是分三批解决高职未聘问题,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制度性安排近3000万元,用于一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教学名师岗位贡献奖励、校长职级待遇和全市中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奖励,通过提高班主任待遇、表彰优秀教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对合同制教师实行同工同酬等举措,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五、聚焦教育教学,深化教研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乌海市中小学教学新常规”,坚持从基础抓起,实施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以科研促进教改,以科研提升德育”。抓实抓细“备、讲、批、辅、考、评、研”教学常规和“导、思、议、展、评、测”课堂教学环节,乌达区制定《教研活动细则》《课堂教学新常规二期安排意见》,提升教师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水平。二是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持续开展“名师带教”、“青蓝工程”,注重发挥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老中青”三级骨干教师梯队。全市开通网络名师工作室110个,成员教师2405人,用户活跃度始终名列自治区前三名,为广大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提供学习和提升的平台。三是建立区域教研联动体。建立乌海市十二中、乌达区巴音赛小学教科研基地,实行专家监学模式,有效促进区域教研大融合、大发展;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活动、音体美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教研研讨交流活动和公开课、推门课、观摩课等教学示范活动,切实营造出教学科研的浓厚氛围。四是创新评价制度。建立以自治区成绩监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抽测、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为数据依托的全覆盖式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打破“唯分数论质量”的单一评价方式。全市3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健全“强校带弱校”管理帮扶机制,组建形成13对“融合型”“共建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促进县域内学校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六、聚焦教育督导,注重统筹协调指导,实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

一是市教督办充分发挥监督、指导、协调作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赴浙江海盐县、呼市武川县实地考察学习,邀请浙江、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地专家深入乌达区7所学校,为创建工作把脉问诊,交流先进经验,为我市创建工作提供更加明晰的思路。2022年,市教督办专项督导乌达区优质均衡工作4次,积极对接自治区教督办和教科院,申请乌达区、海南区列入2022年自治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二是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创建工作路径。建立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五个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进展清单)工作台账,确保任务明确到岗、责任压实到人、问题整改到事,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推进。2022年以来,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召开专题推进会议10余次,协调解决项目手续、工程实施等方面问题8个,向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8所中小学校印发专项督导通报2份,反馈问题60余个。三是高标准开展市级复核。以市级复核为契机,开展迎检“实战演练”,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对乌达区优质均衡达标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全市三区督导人员40余人全程进行观摩。采取听取汇报、现场答辩、查阅档案资料、巡课访谈等方式,实地核查乌达区人社、发改、财政等5个部门、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召开座谈会10余场,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学生、家长等5000余人开展问卷调查。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主题,举行“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专题、“章程建设”专题、“教育装备及库室管理”等5个专题培训讲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负责人及督学、中小学校长、环节干部、相关学科教师600余人次参加培训,200余人次进行现场观摩,为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迎接自治区督导评估、国家评估认定积累了宝贵经验。四是落实督导问责办法,压实整改责任。针对区级自评、市级复核发现问题,督导部门组织召开不同层面反馈会4次。市教督办明确要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的整改台账进行审核把关,确保真改实改,并报市教督办备案。市教督办对乌达区整改情况每半月调度1次;对海区、海南区工作推进情况每月调度1次;每月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抽查整改情况。截止目前,整改任务已完成70%,乌达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