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各地实践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产融合思路指引下,结合实际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变单一效益为多重效益,走出了充满活力的新天地。本期记者走进辽宁、山东两家合作社,对其三产融合推进路径进行探析——
辽宁省北镇市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
开发山沟美 剜掉山沟穷
入冬后,合作社社员加紧剪枝将葡萄藤埋入地里越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多人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一到节假日,北镇市周边甚至远至北京、天津的城里人,就会来到北镇市鲍家乡的龙宝屿村,也是一条小山沟——龙宝屿沟,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着农家菜,采摘山货……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美丽的龙宝屿沟曾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沟,农民长期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这些年,在北镇市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曾经的穷山沟被建设成为休闲旅游的生态园,春天这里有香椿、净瓶菜、党参菜等采不尽的山野菜,秋天这里有葡萄、苹果、山楂等累累硕果,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山野菜成了“致富菜”
龙宝屿村在山沟里,出了门就上山,走路就爬坡,山上没水没路。村民吕明晶原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村里穷开不出支,老师们的工资一直欠着。改革开放以来,村里鼓动大家承包荒山,条件很是优惠,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承包。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吕明晶,却敏感地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机会,跟家人商量后,她勇敢而果断地与村里签订了2000多亩荒山承包合同。村里人都认为她干不了也干不长,甚至有人认为她是疯了,好好的小学老师不干却去开荒山,还真以为这是座金山银山啊。
山是包下来了,但怎么开发是个难题。“那时候我天天在山上转悠,寻思种什么好,晚上回到家在就查找各种资料,一天在翻看一本中草药书时,看到‘刺嫩芽’的介绍,眼前一亮,觉得种这个肯定有戏。”吕明晶说。
“山上野菜多果树少,不如就发挥它的优势,大规模地种植山野菜。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明晰起来。现在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无污染、低脂低糖、多纤维、多维生素,并具有防病治病、保健益寿的山野菜,一定会受城里人的青睐。”吕明晶说干就干,亲自去长白山引来刺嫩芽并试种成功,第一批刺嫩芽投放到锦州市场就销售一空,让她挖到了第一桶金。
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吕晶明尝到甜头,除了刺嫩芽,她又种植了刺五加、蕨菜、党参菜、香椿等近二十种山野菜。山野菜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药用价值,一上市就很受欢迎。尤其是刺嫩芽市场价格比较稳定,虽然价格一直偏高,但始终供不应求。
荒山变“金山”,村民来入股
荒山变成了“金山”,这下大伙全服了,纷纷要求入股。吕明晶成立了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收一大批村里人从事山野菜等种植和加工,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路等一条龙服务,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绿野合作社的刺嫩芽种植辐射到北镇市十几个乡镇,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和上海等地。
山野菜只适合春天采摘,春天过后大山就显得沉寂了。北镇的气候适合种植葡萄,吕明晶就把眼光放在了葡萄上,果断引进了巨丰、玫瑰香、红宝石等十几个品种,一下就栽了近百亩。
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葡萄品种多、味道好、产量大,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销往浙江、上海、哈尔滨、长春等全国各地。为解决卖果难题,合作社投资167万元修建鲜储库,能储藏200万斤水果反季节销售,不仅避免了集中上市的销售问题,葡萄、山野菜储存到冬季还能增值。
合作社还帮助建档立卡的52户贫困户脱贫,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村民张玉和告诉记者:“我以一万元入股,一年至少能分红1000元。每年合作社还免费给葡萄苗。自家葡萄一年能卖1万元,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2万元。”2017年春,合作社无偿提供给贫困户新品种葡萄种苗23000棵,折合人民币7万多元。
采摘节引领北镇乡村游
北镇古城历史悠久,龙宝屿村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合作社大胆创新,依托山区生态好、风景美、适宜采摘的优势,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无公害果品生产和生态旅游。吕明晶的丈夫张卫方是合作社理事长,他介绍说:“生态园占地1300亩,设有山野菜种植区、精品水果采摘区、特种养殖区、休闲观光区、戏水垂钓区、水果鲜储区、科技示范区等,年接待游客2万人以上。”
2010年,合作社成功举办了锦州地区首次采摘节,到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年。今年9月9日,锦州市金秋采摘游暨北镇市第三届秋季采摘节在龙宝屿村生态园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从北京来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小山沟空气好,吃的都是山里的野菜、野猪肉、野鸡,在城里是吃不到的。”
村民董莲英告诉记者:“我家有一个小果园,园里的葡萄被游客摘走的近一半,采摘的果卖价还高。过去葡萄卖得没有这么快,采摘节的举办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北镇市发展了大批采摘园、观光园,成为了全市山区产业化发展的先锋。
张卫方信心满满地说,要把生态园建成辽西地区最有特色、全国闻名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带动更多山区农民发展山野菜和新奇特水果种植,带领更多乡亲走上富裕路。(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文/图)
记者手记
靠“野味”取胜
北镇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抓住了人们对“野味”的心理需求,大力开发山野菜、养野猪、养野鸡等,“野味十足”也使得小山沟魅力十足,调起人们的游玩味口。
在山上采摘够了,玩乐了走累了,开饭的时候,满桌子的野味儿飘香,刺嫩芽炒肉丝、野蒜蘸酱、香椿鸡蛋汤、蒜蒸野猪肉……主人还向游客介绍野菜的十几种做法,绿色且营养美味。山野菜在生长过程中不用打药、不生虫子,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药用价值,十分受欢迎。
来过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人都能亲眼看到野猪是怎么养的,不是圈在猪圈里,而是放养在山里,猪饿了吃的是野果、野菜,渴了喝的是山泉水,生长周期也长,难怪野猪肉一端上桌,那香味直向你的鼻子里钻。
开办生态园,是合作社转型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从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难能可贵的是,合作社在每年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忘记小山沟里的贫困户,这条绿色致富之路会越走越宽。(张仁军)
山东省冠县芝艺缘合作社
专心搞灵芝 一业带四方
11月30日,芝艺缘灵芝盆景合作社的灵芝文化产业园里,董学堂向外地客户介绍灵芝盆景。
“青岛、上海、西安、北京……很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购买灵芝盆景!”11月30日,在山东省冠县店子镇芝艺缘灵芝盆景合作社的灵芝文化产业园里,合作社理事长董学堂用手往东、西、南、北比划了一圈儿,证明合作社的销路有多广,阳光透过冬日的晴空,洒在他自信的脸上,“灵芝盆景根据大小、造型,价格从几百、成千到上万不等,市场供不应求。”
培育灵芝盆景摆脱“小收益”
在灵芝文化产业园展览室里,记者看到,百余盆灵芝盆景造型别致,有的像松塔,有的像大圆盘,有的灵芝菌盖上还“坐着”吉祥物。
冠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灵芝生产经营集散地,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成以上,“冠县灵芝”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在灵芝种植集中的店子镇,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各类灵芝近万吨。
“店子镇种植灵芝有27年历史,近年来传统灵芝产品附加值降低,农民收益也随着‘缩水’。”董学堂说,他爱好书画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灵芝被老鼠咬后长势不均,造型独特,于是萌生了将灵芝加工成盆景艺术品的想法。2004年,他在老家4亩地上盖了灵芝大棚,开始种植灵芝,“当时就是想让它的生长规律与艺术相结合。”
没有经验、没有门路,董学堂在开始的几年里连连失败。“一个菌包出现问题,马上就是一大片烂掉。”凭着执著和悟性,他慢慢找到了门道儿。2007年,灵芝大棚的成活率达到了66%,之后他就建立了灵芝盆景基地。推广销售问题又接踵而至。一次“触网”销售,他的灵芝盆景引来了四川的客户,一次性把灵芝盆景全部买走。2010年,董学堂获得了三项发明专利:大型灵芝盆景栽培工艺、灵芝盆景“6+1”物理组合工艺、酒瓶内灵芝养殖工艺。
董学堂随手拿出几张货单记录。“这是刚刚发往湖南的货,大株灵芝盆景2个,小株灵芝盆景5个,总价3600元。”灵芝做成盆景后,相比按斤卖的普通灵芝来说,价格翻了好几倍。
合作社建产业园搞出“新名堂”
“灵芝盆景的市场潜力很大。自己富了,也得带着更多人致富。”2011年,董学堂联合10家灵芝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还注册了“芝艺缘”商标。到目前,已有300多种植户加入合作社。
“加入芝艺缘合作社后,俺也开始搞灵芝盆景,不仅可以免费学习技术,还统一育种、管理、销售。”店子镇西大近村马子敬说,他的两个灵芝大棚,每棚年产小株灵芝1000棵,每棵能卖60元,除去大棚成本,每年下来可净赚4万元,比原来种普通灵芝收入提高2倍。
随着效益提升,董学堂带领社员又流转了110亩土地,新建了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产业园建设标准温室大棚36个,制种室、发菌室、展厅5000平方米。现在,大棚里摆放的都是平菇菌包,一天一收,一棚日产1000公斤,卖3000元钱。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带动力”
“合作社计划把这里打造成集科普、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全国知名特色菌业示范基地。采取特色经营、特色栽培、特色文化、特色休闲养生、特色科普培训五种发展模式,将灵芝的药用价值和吉祥文化融合在一起。”董学堂说。
“眼下,平菇可以采收,36个大棚的采收员都是附近村的贫困户。”董学堂说,为提升灵芝产业带动力,合作社与店子镇2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务工就业、实物补助、吸纳入社等形式,帮助其脱贫致富。“合作社对有灵芝种植意向的6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大棚、菌包、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确保其年收入达到20000元。”董学堂说。
除了盆景,灵芝文化产业园还生产系列衍生产品: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酒等。如今,董学堂正开发循环法种植灵芝:果树枝打碎做成基料,基料用过之后作为肥料;在灵芝大棚间隙种植果树,在果树间散养本地鸡;发展灵芝鸡,产灵芝鸡蛋。目前,灵芝文化产业园年生产灵芝20吨,观赏盆景1万株,破壁孢子粉3吨,灵芝酒5000瓶,优质平菇100吨,年收入达500万元。
“我正准备弄个新的灵芝盆景造型,争取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董学堂兴致勃勃地说。(吕东江许永飞 记者程鸿飞 文/图)
来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