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保平在枸杞番茄地里研究新的改良方法。记者 李良 摄
邵保平今年50岁,从小在农村长大,没什么文化,但有一股子爱钻研的劲儿。
用邵保平的话说,他曾经多年从事蔬菜运输工作——其实就是农户口中的“菜贩子”。在蔬菜转运过程中,他发现瓜菜的销路越来越好,何不自己种?
2010年,他在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村包下100亩地种植沙漠甜瓜,没想到瓜苗刚长出来,就被一场风沙盖得啥都看不见了。次年,邵保平早早在沙地边上搭了600多米的防沙墙,建设32座小弓棚,甜瓜收益20余万元,大获成功。第三年,他引进新品种“金都雪宝”,结果在北京、广州等地很畅销,收益翻了两翻,周边红翔、红瑞两个移民村的2000余户也跟着受益。
这让邵保平意识到:想在沙漠里赚钱,必须出新东西,否则只能在原地打转。“创新有大有小,我的小创新也能带来大收益。”邵保平开始了他的沙漠探索。
通过技术交易的方式,他掌握了枸杞与辣椒、番茄远缘杂交的新技术,还采购了一批种子,准备让它们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没想到,“新朋友”竟然“水土不服”,跟当地人的口味对不上。
碰了一鼻子灰后,邵保平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田,把红枸杞、黑枸杞与本地牛椒、羊椒、红番茄、黄番茄进行嫁接改良。
改良版的枸杞辣椒、枸杞番茄重新登场,成了当地市场的“香饽饽”。
2016年,新品种的枸杞番茄苗栽下去不久,又来了一场大风,村民惋惜地看着干干的番茄苗,都说活不成了。没想到半个月后,番茄苗又绿了。
“吹牛吧!我大棚里的番茄都冻死了,你露地种的能活?”听说邵保平的枸杞番茄还活着,一个同行非要过来一探究竟。
“我嫁接的圣女果能耐得住零下3到5摄氏度的低温,就是这么争气!”邵保平乐滋滋地炫耀。
另一边,邵保平嫁接的黄色枸杞番茄就没那么好的运气。虽然口感香脆、糖分高,尝过的人没有说不好的,但皮薄不耐运输。且沙漠昼夜温差大,枸杞番茄容易裂口,好多都坏到了地里。
今年,邵保平投资400万元,建设枸杞番茄加工厂和枸杞辣椒加工车间,近期即将投产。“以后不怕果子烂了,可以加工成干果和果脯。后面我的枸杞辣椒进行手工捣制,辣椒粉一定有市场。”下一步,他还要建设冷链配套车间。
邵保平透露,在创新面前自己永远是新手,比如种钢葱,失败了4次才成功。
去年,邵保平去青海考察后发现钢葱的口感好,且种一亩钢葱顶种两亩一般的葱,不用壅土也不用挖太深的沟。
“本打算套用从外地学来的浅插钢葱种植方法,但由于本地人爱吃葱白不爱吃葱叶,所以必须得插深一些。”邵保平拨开钢葱根部比划着。
20厘米、5厘米、10厘米……经过7个月在4亩地里来回“折腾”,邵保平终于在插到15厘米的深度时试种钢葱成功。目前,已带动周边150户农户种植钢葱,一年能种两茬,亩产值7000元。
“现在我的大棚里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周边1800户移民跟着我一起种,我帮他们找销路。”邵保平说。
前几年,他被平罗县选为科技特派员,每年有3万元到5万元的研发经费。不久前,自治区科技厅给他拨付了10万元创业专项资金。
现在,邵保平一有时间就去各地考察,回来就蹲到试验田里开始“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