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同时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我们一起来看,这场大会中的“山东农业大学元素”!

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_豌豆芽种植致富_豌豆芽菜种植方法

杰出校友李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李玉,1966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名誉院长。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_豌豆芽种植致富_豌豆芽菜种植方法

园艺学院陈学森教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陈学森,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42项,良种审定证书2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2019年度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年来,他以科技促脱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贫困农户、技术骨干3万余人次,把选育的20余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丘陵贫困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他把选育的20余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贫困地区累计推广种植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他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重点,针对鲁西、鲁南地区的环境特点,帮助当地政府把发展高端梨产业确定为脱贫主攻方向,并在当地建立“山农酥”梨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

他以科技促脱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贫困农户、技术骨干3万余人次;

……

他就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2020年,陈学森被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他始终将农民脱贫致富中最突出的难题,作为自己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为农民脱贫致富送去了 “真金白银”。

成功选育“山农酥”梨

技术突破带来产业振兴的“新支点”

陈学森常说,苹果和梨分别是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和第二大水果,“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果盘子”同样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梨能生津润燥、止咳化痰。在5月份至10月份的春燥、秋燥时节,市场需要更多优质大梨的稳定供应。我国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目前虽然也有晚熟品种,但受“口感有渣、梨核过大、不耐储运”等共性因素制约,很多梨都“卖不上价”,严重影响了中国梨产业的高效发展。

作为果树育种工作者,陈学森希望能选育出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当家骨干”梨品种,推动梨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发展,成为产业振兴的“新支点”。

2003年,陈学森和团队成员采集了“砀山酥”梨花粉,与新疆的“新梨7号”杂交,获得470株宝贵的实生苗。他把这些苗子种植到山东泰安横岭果树育种基地,以选育晚熟耐储口感好的新品种。

“梨园子里有一个梨让鸟啄了一半,我吃了那一半,可好吃了,没有渣,很甜,是在10月上旬成熟的,比普通梨晚熟两个月。”2007年11月初,负责管理泰安横岭果树育种基地的郭志忠发现了“新大陆”,并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学森。

陈学森听后异常兴奋:“这个株系可能就是我要选的品种。”他马不停蹄采了9个号码标记的单株枝条,并将它们带到聊城市冠县果树育种基地进行嫁接繁殖,开展区域栽培试验。

又经过两年的精心选育,“好吃、没渣、很甜”的株系“脱颖而出”,并在性状上一直表现稳定、优良,被陈学森团队暂定名为“山农酥”梨。2010年,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新品种的“表现”,陈学森团队将“山农酥”梨的种植数量由10棵增加到100棵。

让陈学森倍感欣慰的是,“山农酥”梨经受住了考验,2012年通过了专家验收鉴定,2015年12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正式定名为“山农酥”梨。专家们认为,“山农酥”梨具有鲜食品质优良、加工性能优异、果实大、成熟晚、耐贮藏及抗性强等六大特点,综合性状全面超过它们的亲本,进一步丰富了梨品种资源,填补了优质、熟晚、耐贮大梨的市场空白。

豌豆芽种植致富_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_豌豆芽菜种植方法

培育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种

盯紧市场深耕苹果支柱产业

2004年6月,陈学森指导的博士生何天明在新疆伊犁野果林做野杏调查与试验。回到实验室后他忧心忡忡地说:“陈老师,新疆野苹果正遭到严重破坏,您应该去看一看。”

2005年8月,陈学森带领博士生冯涛及团队成员,对伊犁野果林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新疆野苹果林不仅遗传多样性丰富,而且具有栽培苹果的典型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陈学森留意到新疆野苹果中的红肉苹果,其类黄酮和有机酸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种,香味独特。

这让陈学森眼前一亮。他说:“我国苹果面积、产量均占世界的50%以上,年总产值达2100亿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市场上苹果特色品种严重不足,其中高类黄酮(红肉与红皮)苹果尤为缺乏。红肉中的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保肝等功能,但市场上几乎没有好吃的红肉苹果。”

“能不能把新疆红肉苹果和肉质清脆的红富士苹果杂交,创建新的红肉种质?”陈学森开始付诸行动。他用新疆红肉苹果与红富士苹果品种杂交,在组培室播种培育第一代(F1)实生苗,并将实生苗定植到泰安横岭育种基地。

考虑到实生苗达到一定高度和节位就能开花结果,陈学森用发酵好的大粪水浇灌小苗,以缩短这些苗子的生长期。基地里没有工人,他就自己把一担担大粪挑进去,有时一上午能挑60担。照看基地的郭志忠看到陈学森红肿的肩膀,忍不住心疼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傻教授,就是一个老农民!”

就是凭这股“傻”劲,两年时间内陈学森基地里80%的实生苗开花结果了。据辽宁果树研究所苹果育种专家伊凯研究员介绍,同样的杂交组合苗子实现开花结果,在辽宁至少需要5年至6年的时间。

陈学森在F1代群体中筛选到R6R6纯合基因型的红肉脆肉株系,经过试验检测发现果实类黄酮含量是普通苹果的7倍,可与蓝莓比肩。“我们把这个新种质命名为CSR6R6。”看着和团队成员的研发新成果,陈学森异常兴奋。

高类黄酮苹果优异种质CSR6R6实现了红肉、脆肉、高类黄酮等多个品质性状(基因)的快速聚合,如今被保存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陈学森和团队成员把CSR6R6新种质拿到烟台牟平基地,将其与“烟富3号”等苹果品种杂交,在泰安温室内培育杂种实生苗(F2)后,先后育出了“幸红”“福红”“美红”“满红”4个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种。

让陈学森和团队成员深感兴奋的是,在这4个果肉全红、果皮红亮的苹果新品种中,除了鲜食加工兼用型的“满红”果肉涩味略重外,“幸红”“福红”“美红”苹果均肉质细脆,酸甜适口,鲜食品质优良,明显优于市场上的类似品种。而且这几个品种均易着色,在不套袋情况下,果面光洁、光亮,在种植时可不用套袋。

豌豆芽菜种植方法_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_豌豆芽种植致富

让农民尽快从优良科技成果中受益

有了好品种,怎样在农民的地里产生效益?陈学森说:“好品种加上好技术,才能让农民尽快从优良科技成果中受益。团队选育出新的品种,也会研究配套种植管理技术,让新品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帮助农民实现快速增产提效。”

蒙阴县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有不少重茬的老果园,由于结出的果子个头小、色泽不好,售价低,果农们不知道如何解决,极为“头疼”。陈学森得知后,与当地一位有50亩老果园的果农联系,当即自掏腰包花4万元钱买了团队自主选育的“龙富”优质短枝型苹果新品种树苗,送给这位果农,同时采用中国式苹果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新模式和重茬障碍防控技术,帮助果农改造老果园。

“新果园”里的苹果苗栽上第二年就开花结果,第三年一亩地收入3万多元。由此,陈学森的苹果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新技术在当地推广开来,受到了当地果农的青睐。

看到和团队成员共同研发的成果为果农带来了收益,陈学森喜上眉梢。“我们选育出‘龙富’等苹果新品种后,考虑到我国苹果主产区大多气候干旱土壤瘠薄,便集成创新了配套的中国式宽行高干无支架省力高效栽培模式、中国原产抗性实生砧木等栽培管理技术,以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良特性,让果树连续丰产,也为果园生草化、机械化、无袋化提供保障,使果园更好地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

实践证明,该配套技术简单实用,既适用于土壤瘠薄的春旱秋涝东部渤海湾产区和干旱少雨的西部黄土高原产区,也适用于适度规模的农场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还能和苹果重茬障碍防控技术“合体”改造老果园,经济和生态效益都很好。

农谚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漫长的丰产期,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在“山农酥”梨种植基地里,梨树半成苗栽后第二年就可结果。这得益于陈学森研发的“三芽二度一单轴”等多项配套技术。

对此,山东一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苏增冉极为佩服:“传统梨树整形方式是栽树第二年,在主干距离地面80厘米处定干修剪,剪后萌发3到4根枝条。但是这种方式会耽误结果时间。陈老师常给我们讲营养是从梨树根部到树干,再经树皮送到芽里。教我们用多位刻牙快速整形实现早期丰产,也就是栽种第二年梨树萌芽前,在主干距离地面80厘米处,对20颗左右的芽进行定芽、摸芽和刻芽。这样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

现在,很多果农都知道,在果园里配套使用陈学森和团队成员发明的宽行高干栽培模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苹果重茬障碍绿色防控技术、果园生草新模式等种植管理新技术,可最大程度发挥新品种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们还为新选育的‘幸红’‘福红’‘美红’‘满红’4个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种、‘山农酥’梨新品种研发了果酒加工新设备、新工艺及其新产品,延长了产业链。”陈学森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菏泽,以梨清膏等为原料的龙头企业正在当地筹建加工基地,进一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技术创新促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助力梨产业由旧动能转换为绿色高效的新动能。

豌豆芽菜种植方法_豌豆芽种植致富_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

把致富“金钥匙”无偿送到田间地头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育出一个苹果或梨新品种至少要花费10余年的时间。陈学森带领团队选育出“龙富”“山农酥”等苹果、梨新品种,并摸索出了配套栽培技术。熟知的人都说,这么好的品种、这么新的技术,且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肯定能转让个好价钱。然而面对果农和企业需求时,陈学森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傻”的决定:新品种新技术全部免费送给农民。

不单单如此,他还一次又一次到种植基地,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如何进行修剪、刻芽及精准浇水、施肥。

一次,在参加院士专家菏泽行活动时,陈学森建议:“菏泽为黄河故道区域,土壤酸碱值为7.0,是种植梨树的最佳产区,应该把梨产业做成品牌和特色。”牡丹区委书记张福龙听后连连点头:“陈教授说得好!”当天牡丹区穆李行政村就与陈学森达成了果树新品种推广合作意向,要在1000亩采摘园中种“山农酥”梨。

如今,“山农酥”梨在菏泽单县、鄄城、东明等地种植面积达2000亩,很快便可发展到万亩以上。

在同样有脱贫攻坚艰巨任务的济宁泗水县,陈学森也免费把适合当地种植的“山农酥”梨新品种及配套栽培管理、加工技术送上。济宁泗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成洪说:“‘山农酥’梨比普通品种经济效益高,我们县政府和林业部门计划在当地大力发展这个梨品种。目前县里已经种了近300亩,未来几年我们打算推广种植5万至10万亩。”

2020年11月,“山农酥”梨首次投放市场,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卖出了单个梨子50元的价格。“我们基地里产的‘山农酥’梨单个有2斤重,现在已卖了10万斤。”说起“山农酥”梨新品种带来的好利润,山东一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对陈学森十分感激。

“未来推广的面积大了,果农在园子里按地头价卖,即使3元钱一斤,扣除成本,一亩地也赚1万多元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我们可以将其培养成新型农民创业,带动乡村振兴。”陈学森希望越来越多的果农在种植“山农酥”梨中脱贫致富。

前些年,陈学森及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长柔毛野豌豆的草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强,春季长势旺盛,抑制了其他杂草生长,还能涵养土壤水源、固氮培肥;在6月份结豆荚后,植株很容易腐烂,不需要刈割,非常省力,能有效提高果园土壤品质。为了让果农受益,他每次到生产一线讲课时都背着两麻袋野豌豆种子,课后送给果农,并指导果农在当地种植。

每年,陈学森都到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义务培训果农上千人。在给果农讲课时,他用农民视角、农民语言、农民习俗为农民讲课,把“高大上”的先进技术讲成“接地气”的“大众艺术”,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田间管理,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果农们常说,陈教授是“平民教授”“为民教授”,为老百姓免费送来了“真金白银”,让农民在“土疙瘩”中挖出“金疙瘩”,把“泥蛋蛋”变成了“银蛋蛋”,陈教授的“扶贫经”管用、好用,念到了自己心坎上。

豌豆芽种植致富_豌豆芽菜种植方法_豌豆芽苗菜种植技术视频

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科研时要聚焦国家需求、产业发展,找出关键问题,深入研究,用科学数据解决生产问题。”这是陈学森经常叮嘱学生的话语。

从教38年来,陈学森手把手指导研究生近百名,培养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

他常常带领学生到泰安、济南、聊城等地建立的果树育种科研基地及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现场讲解果树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并把团队成员一起摸索出来的“三芽二度一单轴”“果园生草”等配套技术原理、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果树栽培管理的最新技术。

“学生们只有熟悉生产实践,了解用在田间地头的新成果,才能主动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慢慢做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学生刚进实验室时,陈学森就给他们提出适合的研究方向,鼓励他们放手去摸索。

对学生来说,陈学森亦师亦友,不仅在研究中和他们并肩作战,还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陈老师编著教材时,每天凌晨4点就到办公室改稿,晚上十一二点还亮着灯。陈老师60多岁了还这么拼,我们年轻人就更不能懈怠了。”说起导师陈学森,现已留校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王楠极为佩服。

直到现在,62岁的陈学森还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园艺植物育种学”等课程。上课时,他每堂课都设计两三个小问题,以“抖包袱”的形式讲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深入思考,逐渐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他还结合课堂理论知识,把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及与课程有关的前沿研究作为案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学好专业将来大有可为,喜欢自己的专业。

陈学森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走进农业,带领果农走出一条宽阔的脱贫致富“大道”。

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

山东农大人,从未缺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