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清洁、省电、无污染、高效益……对养殖户来说,可是一笔划得来的账。而近年来,花桥镇推广的生态养殖为当地百姓刮来了一股低碳经济的“小旋风”。

截至目前,该镇“低小散”养殖户同比减少32%,新增规模化养殖户198户,其中65户实现生态养殖;生猪养殖出栏率同比提高39%,水产养殖每亩同比增收3000多元。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同时,畜禽排泄物排放量减少85%,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量减少56%。

生态养殖渐成规模

8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花桥镇上潘村的台州金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只见一排排现代化猪圈里都是体格短小、体态圆润的猪,但猪圈整洁,没什么异味。

据公司总经理金俊介绍,公司占地面积145亩,从2011年开始建设,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目前主体厂房已建好,也已开始存栏,相比其他养猪场,最大的特色就是养猪的技术。

“我们的技术叫发酵床养猪法,利用有机垫料建成的发酵床掩埋猪的粪便,水分在发酵过程中被蒸发,粪便被微生物分解,无污染、零排放、可循环利用,所以猪圈内看不到脏物,也没有异味。”金俊介绍道。

生态养殖不仅独存于“金泽”,花桥镇的一些养殖大户也纷纷投身其中,三港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喂料、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这些海水养殖的工序,以往都是人工现场操作,但在“三港”,引进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却可坐在家里“遥控”,实现了智能化养殖。而该合作社也是全国首家利用该系统养殖缢蛏的试点单位。

据该镇副镇长叶喜楠介绍,为充分发挥花桥的生态优势,科学统筹区域功能定位和开发格局,该镇将全镇划分为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适养区推行生态养殖。目前,已建成海水养殖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1080亩,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50亩。

生态规划引领发展

据“三港”负责人柯孔柱介绍,合作社除了智能化操作外,还采取无公害生态混养模式缢蛏,通过降低水中氨氮含量,达到净化水质和降低用药的目的。

“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现在的生态养殖,亩产可增加200多公斤,增收3000元,废水排放减少10吨以上。”柯孔柱告诉记者。

在“三港”的示范带动下,全镇缢蛏规模化生态养殖户增加125户,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

“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养殖,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的未来希望,这也促使我们对生态养殖进行深度规划。”叶喜楠表示,当下社会对生态食品越来越看重,前景很广,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意识,政府就更需要做好“帮手”。

据了解,该镇计划五年内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2个渔业生态园区和1个畜禽养殖生态园区,建成后,面积将达6000多亩。

“整个规划出来后,乡镇的发展方向就有了,老百姓也将更有奔头。”该镇党委书记黎绍齐如此表示。

围绕“生态立镇”理念和“海水养殖强镇”目标,该镇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详细规划,更明确了生态养殖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目标任务。

生态软环境夯实基础

“县里对花桥的定位是要立足生态优势,打造集特色农渔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县域生态绿肺。”黎绍齐分析道,想实现这个目标,做好做精生态养殖就是一个好途径,目前规划已出台,当前党委政府关键是做好服务。

黎绍齐指出,该镇将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利用中央、省市县对规模化生态养殖的支持与投入政策,采取“向项目争资金,向银企融资金,向社会筹资金”的方式,多方位保障资金投入。

近两年来,该镇共争取到规模化养殖、沼气处理、山区经济等专项资金补助项目6个,补助资金总额达到560万元;积极协调信用社、农信担保公司等落实生态养殖授信贷款3000余万元。

而据叶喜楠介绍,该镇年初还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让专家与养殖户结对,形成“一村一首席专家,一户一技术指导”的服务格局。通过与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引进智能化生态养殖系统、自动化喂料系统等先进技术,预计能使养殖户年经济效益提高30%,污染物减排56%。

此外,该镇还引导百姓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存量,为生态养殖腾挪资源,促成三港缢蛏、金潮渔业等2家养殖企业顺利落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以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为流转试点,鼓励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进行流转,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安置。

“我们还对花桥缢蛏进行了品牌化包装,组团参加省市农博会,借助农博会平台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打响了花桥缢蛏品牌。”黎绍齐表示,随着生态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老百姓受益将更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