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离石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贫困区,目前有93个行政村、近1万贫困户、近3万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交通不畅尚未稳定脱贫,这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该区打出扶贫组合拳,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吹响了率先脱贫攻坚的“集结号”。今日,本刊开设“率先脱贫领头雁风采录”专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记录一位位脱贫致富能手的事迹,展示离石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风采,全力为加快脱贫攻坚造势扬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
贺伟正在修剪草莓杂枝
贺伟:念活“草莓”致富经
一个90后的大学生,放弃体面而又稳定的工作,毅然回家乡利用自己所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当起了职业农民。他,就是鹏昊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贺伟。
近日,笔者在信义镇小神头村的草莓采摘园见到了贺伟,高高的个子,中等身材,黑黝皮肤。“有人说农村的条件很差、机会很少,可在我看来农村却是年轻人追梦的大舞台。”在贺伟的采摘园里,他一边摘着草莓一边告诉笔者。
生于1990年的贺伟,今年27岁,对于大多数这个年龄阶段的90后来讲,这是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黄金年龄。2013年,贺伟大学毕业后,经学校推荐于榆次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负责接待办事宜。没有挑战力的上班生活并非是他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回到离石。
回到家乡,看到村里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土瓦房变成了平房,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全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能够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期间,贺伟看到区委、区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着许多优惠政策,自己便有些冲动想要创业。
“在外上班,我很牵挂家中的父母。”贺伟说,“如果回家来创业就既可照顾家庭,也可以帮助带动群众致富。”通过对草莓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潜力调查后,踏上了前往北京农场学习的征途。
经过努力,拿着父母为自己准备的结婚钱,贺伟和朋友带领当地农民开始了创业之旅。于是,位于离石区信义镇小神头村,离石唯一一家专业草莓种植基地鹏昊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了。
种植草莓需要精耕细作,之后的所有时间里,贺伟与草莓大棚为伴。可是好景不长,他发现一夜之间新生的草莓都有动物咬过的痕迹,几乎每颗都有。当时他就陷入了困境,心想,眼看就上市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他连夜跑往北京,走访了很多农场,最后有幸遇到农科院于老师,潜心请教。在老师的帮助下,采用生石灰物理治疗把吃草莓的蜗牛治住了。当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以最美的“容颜”展示在客人面前时,贺伟的脸上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2014年年初,贺伟培育的“小白”“红颜”等五个品种的草莓分别开始进入市场,并畅销。同年12月,首批200多公斤的草莓成熟了,“产品批发不像零售那样需要四处吆喝,你的东西好不好,拉到市场上一放,自然就能比较出来。”面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贺伟信心满满。
通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贺伟注册了“贺鲜森”商标,草莓采摘园的生意业务也越来越广泛,除了固定的批发零售以外,还不定期的接受团体来搞采摘活动。
谈到未来的发展,贺伟说;“做好当前勇于创新是最重要的,下一步,在带领周边群众致富的同时,采摘园将适当增加娱乐餐饮等内容,真正的把观光农业发展起来,将‘鹏昊农业’扩大到其它地区,成为连锁”。(王艳)
柳兆龙正在为火龙果苗系绳子
柳兆龙:在大棚内“种”梦想
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在离石区信义镇小神头村碧野青农场的草莓采摘园充满欢声笑语。一走进草莓采摘园,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大棚里绿叶映衬着白色的小花,娇嫩欲滴的草莓挂在绿叶中,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只见在客人们满载草莓而归后,采摘园主人柳兆龙又开始忙活着检查草莓,打扫园子,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
“最近来采摘园摘草莓的客人越来越多,草莓也熟透了,周末更是人气爆棚。”柳兆龙高兴地说。
初见到柳兆龙,T恤、牛仔裤、运动鞋,浑身上下充满阳光与活力,很难让人相信这位28岁的小伙子却整天与土地、大棚“纠缠”,然而说起自己选择的创业之路,他却头头是道,信心十足。
柳兆龙介绍说,近两年,温棚产业很火热,大棚种植的有机蔬菜、有机水果很受人们的喜爱。去年,在对潜在市场、种植技术、草莓品种等方面认真考察后,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决定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建大棚,种草莓,搞水果采摘。于是,说干就干,在信义镇小神头村租赁了一块地,并成立了离石区碧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了一百多万元。
种植草莓需要精耕细作,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柳兆龙都要在草莓大棚里“摸爬滚打”。柳兆龙说,每天早晨走进大棚,都有新的惊喜。一个个花骨朵竞相绽放,花瓣凋谢之际,一个个长满小刺的草莓果实就会探出头来。逐渐地,红彤彤的草莓露出笑脸,这无疑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
如今,柳兆龙也已锻炼成一名合格的草莓种植专家。挑选苗种,锄地栽苗,松土施肥……柳兆龙样样精通。
“想让顾客买得满意,吃得放心,首先我要了解自己种的草莓,如果不是我自己上手做这些工作,不了解草莓的生长过程,怎么保证给顾客提供健康的食品呢?”柳兆龙说。
虽然他种植的草莓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价格贵,但因为他种的草莓是无公害产品,不含农药,因此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现在,其他大棚内还引进了香菇、蘑菇、火龙果等产品。
为了让合作社的产品有更好的销路,柳兆龙利用互联网做宣传,销路一天比一天好,慕名而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多。现在柳兆龙在小神头村一带种植草莓已是小有名气了,加上他年轻,一些朋友亲切地叫他“草莓王子”。
“现在,政府给创业者的优惠政策让我振奋,我要通过自己的创业帮助周边村子更多的贫困农民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最普通的工作,我认为大学生只要愿干、苦干,就一定能在农村广阔天地下施展才华。”柳兆龙自信满满地说。
谈到今后的打算,柳兆龙道出自己的心声:“农村创业前景好,我想先踏踏实实地学习大棚种植的各项技术,运用到大棚种植中去,当一个脑袋富有、口袋宽裕的现代农民,与朋友们一起在大棚里“种”出自己的蔬菜品牌。”(张美艳)
姬振明在鸽舍检查饲料
姬振明:养鸽放飞致富梦
“整齐排列的8栋鸽舍,房顶一个个无动力风扇悠悠地旋转,数名身穿防疫服的工人们正在有序忙碌着……”2015年姬振明的铭羽肉鸽基地净利润一百多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鸽子王”。日前,笔者来到位于信义镇严村的铭羽肉鸽基地,姬振明向笔者讲述了他的养鸽致富经。2011年,经营二十几年“鼠儿鱼店”的姬振明,在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后,经过多方市场考察,他了解到鸽子养殖技术难度小,成本低,鸽子自身抗病能力强,利润亦较可观,加之市科协将提供场地和种鸽带动扶贫发展,机会难得,于是他果断决定投资。
说干就干。姬振明在市科协的扶持下,在信义镇严村划转了50亩的土地,用于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区、生活行政区,并免费获得了从中国科协农技中心调回的美国白羽王鸽500对。随后,他特意去北京进行肉鸽养殖学习,又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专门请来了肉鸽养殖专家实地指导,紧接着注册了铭羽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
信义镇严村780人230户,留守的大多是妇老残的贫困人口,每户都有空旧房屋闲置不用,姬振明估计,每间房屋可养殖130多对种鸽,农户每年人均净收入五六千元,对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是非常好的项目。出于村民缺乏提供种鸽资金的情况,姬振明向村民免费提供种鸽、技术和相关资源。
经营5年来,合作社在原有500对原种种鸽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已有10000对,鸽舍发展至8栋,5年来滚动投资800多万,姬振明已掌握了全套养殖技术,并开拓出了市场,供不应求。如今当地村民积极报名参与养鸽,自主脱贫。
“鸽子比鸡好养,免疫能力强,唯一要求的就是耐心照顾、细心饲养,技术难度不高。”谈到养殖情况姬振明笑盈盈地说。说起养鸽和鸽子的相关习性他就很健谈,他说白羽王鸽体型大,肉质好,抗病力很强,加之精心养护,从开始养鸽一直到现在,鸽场从未发生过疫病。笔者从姬振明的介绍中了解到,鸽子也是一夫一妻制,如果把已经是一对的鸽子分开,分别与其它鸽子关在一起,它们就会因不习惯而发生打架。这些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当然也会给养殖工作带来很多乐趣。
乳鸽营养价值极高,民间也有一鸽胜十鸡之说,鸽子蛋更是被誉为‘动物人参’。虽然食鸽文化在离石还是新鲜事物,但随着南北交流越来越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本地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姬振明告诉笔者,希望更多人们了解食鸽文化,加入肉鸽养殖队伍,共同致富。(李光瑛)
胡彩娥正在喂牛喝水
女“牛倌”胡彩娥:养殖敲开致富门
每天早晨6点多,天还未全亮,吴城镇下三交村村民,胡彩娥和她老公就要打开牛棚,给自己养殖的肉牛添草喂料。十多年前那个借钱凑孩子学费的她,一定不会想到,如今自己会成为远近有名的养牛大户。
现年47岁的胡彩娥,从2002年发展养殖业至今,一直从事肉牛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几头发展到如今的上百头。“养牛并不轻松,前些日子有头母牛刚下崽,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它身上,就怕养不好。”胡彩娥告诉笔者,养牛虽然辛苦,但回报也不低,“我去年出栏三十多头牛,纯利润二十几万。”
这样的收入在十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以前只知道种地,一年下来也不过几千元。”自从胡彩娥的两个儿子陆续升入初中以后,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一到开学就发愁,靠种地挣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够给孩子交学费,两个孩子都挺争气,学习都很好,咱怎么能让穷耽误了孩子上学?”胡彩娥讲起那段回忆时眉头都是皱着的。“当时真的是一心只想要赚钱,哪怕多吃点苦,受点罪也心甘情愿。”但对于怎么样才能赚到钱,胡彩娥却很迷茫。
日子在2002年迎来了转机。当时镇里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一听说养牛很赚钱,胡彩娥便和丈夫商议着要发展养殖业。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胡彩娥凭借一贯的好人缘和勤劳踏实的品行,陆陆续续从亲戚朋友手里借来一部分资金,又向当地信用社贷了5万元。买种牛、建牛圈、学饲养技术,胡彩娥夫妻二人忙得不亦乐乎,“从牛犊买进到精心育肥,乡里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都能问。”开始的那几年,收益也还不错,但毕竟还没有形成规模,胡彩娥就把挣的钱除了用于家庭必要开支外,全部投入到养殖场的场地扩建、牛圈修整和技术学习上。她的丈夫从一位老技术员那里学来了肉牛的人工授精技术,使得肉牛繁殖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牛的质量高,生长快,经济逐年效益提升。”胡彩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尽管我的养殖场已经被评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但是政府有意支持我们建设屠宰场来延长产业链,增加收益,同时也能带动村里其他想致富的人共同致富,未来我们的收入将更加可观。”
当问起自己的致富秘诀时,胡彩娥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若有所思的顿了顿,回答道:“我是个农民,我的致富秘诀和农民一样朴实,不过是吃得下苦,恒得下心去努力做成一件事,再有就是必须跟着党的政策走。”(侯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