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泛起鱼肚白,早晨的第一束光照在了陕西省石泉县黑沟河村村民崔道军的背上,作为村里养蚕“脱贫明星”的他,此时正在桑园里为家里的秋蚕采摘着鲜嫩的桑叶,看着绿油油的桑叶,想起家里白白胖胖的秋蚕宝宝,崔道军黑黝的脸上不禁泛起了笑容。
上半年,老崔养了20张春蚕,通过卖蚕茧,已获得毛利润3万多元,如今正是秋蚕时节,老崔又购买了10张蚕苗,准备大干一场。“石泉县税务局来的扶贫干部帮我们争取到县蚕种场的支持,现在贫困户栽桑建园以桑苗实物形式发放到户;非贫困户秋冬栽桑建园的,享受桑苗每株五毛钱的奖补,这无疑给我们农民养蚕吃下一颗定心丸。”谈起养蚕“致富经”,老崔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出土地,也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素有“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中国蚕桑之乡”之称,当地通过养蚕加工生产的丝织品远销上海及印度等南亚地区,“石泉蚕丝”更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们公司的丝产品主要靠外贸销售,此次疫情斩断了不少订单,经营效益变差,还增加了防疫费用,公司不堪重负,前段时间进行了裁员。”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浩勇抓起一把雪白的蚕茧细细端详着,“没想到税务部门这时候上门,给我们送来了3万元的减免‘礼包’。3万元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非常时期却能发挥非常效用,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公司订单也增加了,这笔钱正好可以用来招录工人,加足马力生产丝绸外销了。”
据了解,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是石泉县蚕桑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生丝、胚绸和蚕丝被,其拥有的6个蚕桑基地稳定带动万余农户养蚕增收。疫情发生后,石泉县税务局派出税收政策专家团,点对点上门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宣讲税收优惠政策,现场解决涉税难题,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云雾山税务分局干部李郓九和王梦迪在核对企业账目时,发现该公司属于国家扶持类产业,当年发生的亏损可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优惠,当即辅导财务人员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了减免税申请。疫情以来,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及其实际控制关联企业安康市天龙丝绸有限公司,共计享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42万余元和其他各类减免税5万元。
“我们与全县近4000户养蚕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其中贫困户1176户。”据孙浩勇介绍,石泉县还有不少蚕桑企业,同天成丝业有限公司一样,通过贫困户、农户养殖、农业合作社收购蚕茧、本土企业加工+销售的模式,实现了助力脱贫攻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为了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确保蚕桑企业充分享受减税降费红利,安康市税务局结合蚕桑企业经营特点,编制了《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汇编》,便于纳税人按图索骥。税务干部定期到蚕桑企业开展定制服务,利用大数据帮助企业找销路,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为本地和下游企业进行“一条龙”的税收政策辅导,畅通蚕桑企业“微循环”。
在税务部门的助力下,石泉县“金蚕之乡”的招牌越发“闪亮”。据统计,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养蚕农户近10000户,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金蚕之乡”织出了小康生活的新“丝”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和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今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我们还是有决心能战胜挑战,我们一定能借力政府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搭乘减税降费的东风,让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孙浩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