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选树典型,激励先进,激发广大驻村干部投身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西宁党建”系列平台推出“优秀驻村干部”专栏,宣传我市17名“全省优秀驻村干部”先进事迹,供大家学习参考。
7月11日清晨,连夜的一场阴雨过后,湟中区上五庄镇小寺沟村天空放晴,空气格外清新。当日这里正在举办花儿会,各类摊点沿村道两侧摆开,村民三三两两或购物、或品尝美食,村广场上漫出的花儿声与摆摊设点的吆喝声相互交织,诉说着眼前这个小村庄村美民富的生动故事。当然,这一切少不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小寺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彭永德的努力与付出。
开干!一本入户笔记
彭永德是湟中区农业农村局派驻到小寺沟村的第一书记。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村民张万山家中入户走访。“家里最近好着没?娃娃考上学了是好事,今天就是来给你说一下这个雨露计划,雨露计划是针对脱贫户的,娃娃上学可以享受一年5000元的补贴。”彭永德一边向张万山了解情况、介绍政策,一边在一个黑色的本上不停地记录着。
彭永德手中的这本黑色笔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本笔记本不大,方便携带,边缘已经残缺卷起,可见已经用了些时日。记者打开笔记本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全村56户脱贫户的基本情况。刘占龙,5人,1页—2页;张彩云,1人,16页—17页;李广发,3人,40页—41页……笔记本的前几页,手写的目录更是引人注意,并且后面每一页上都细心标注了序号,每户的基本情况、学历、家庭经济收入、脱贫后的收入等情况全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记者还看到,本子的后面用黄色便笺纸进行标注,里面全是彭永德手抄的一些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手抄一遍,自己印象深一些,也是为了更好熟知党的惠民政策。”彭永德笑着告诉记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笔记本看似不起眼,却是彭永德用心记录下的整个村子的情况,是他驻村生涯最鲜明的注脚。
行动!蒜苗地里寻商机
盛夏时节,漫步在小寺沟村的田地间,成片的蒜苗让这片土地焕发新活力。也就是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彭永德将带领小寺沟村写下新的致富经。
据了解,小寺沟村种植蒜苗大概有3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这里种植的蒜苗品质好,发往甘肃、宁夏等地。1997年,因大规模种植导致蒜苗滞销、烂在地里,村里大部分农户放弃种植,留下了现在4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散户种植,村里还为蒜苗注册了“湟德云”商标,但商标的知名度不高。
刚刚驻村的彭永德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开始打起了蒜苗的主意,既然有这样的先天优势,为何不在蒜苗上做文章,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说干就干!他发挥自身职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拍照,多方搜集资料,资料不全的,找合作社负责人了解情况,积极为小寺沟村种植业申报“全国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6日,小寺沟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为了种出质量更好的蒜苗,彭永德还协调原单位将小寺沟村的蒜苗地进行深松,确保土壤质量。
有了“全国一村一品”的金字招牌,今年,继续留任的彭永德心里又盘算着一件事,他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决定申请在村里修建保鲜库,去甘肃临洮考察蒜苗保鲜技术,等技术成熟后,在村里大规模种植蒜苗,将农户收获的蒜苗经过清洗包装后存放在保鲜库,以合适的价格向外销售,延伸蒜苗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彭书记来了好啊,保鲜库修好后,我们的蒜苗不怕没有销路。”湟中区汇逸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纳玉仓,也是该村的蒜苗种植大户,为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点赞。
继续!通水通气通民心
走在小寺沟村,村民房前屋后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十分显眼。这是彭永德来后,为村民解决的一件大事。
走进脱贫户张海山家中,张海山的母亲李富兰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看见彭书记来了,便习惯性地唠起了家常。了解得知,张海山外出务工,家中只有母亲李富兰一人,彭永德担心老人不会使用天然气,专程来告诉她如何正确安全使用天然气。“家里通上了天然气,方便啊,以前用煤气烧水烧饭,你看,就这里,不方便也不安全。”李富兰指着曾经使用的煤气灶向记者对比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依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去年,彭永德将小寺沟村天然气入户项目进行申报,经批准后,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去年12月,全村417户村民家中通上了天然气,寒冬腊月里,村民们烧起了燃气,心里暖洋洋的。
不久前,一条条自来水管也通向了小寺沟村全体村民的家中,大家对即将入户的自来水满怀期待,也对眼前这位书记充满感激。
小寺沟村党支部书记严龙这样评价彭永德:“彭书记来到村里两年,为村民干了很多实事,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伴随着正午的阳光,彭永德站在蒜苗地里,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里盘算着小寺沟村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