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4月13日电(韩家慧)“两年前第一次来到扶贫点时正是农忙时节,可大白天里喝酒、睡觉的人比比皆是。现在只要有工干,贫困户都抢着去干。”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对贫困户思想观念的改变给海南省农信社驻琼中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海南省探索出“电视+夜校+961017服务热线”精准扶贫新模式。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能脱贫”

自2016年11月开播以来,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已播出80多期,平均每期有68万人次收看。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谭基虎说,电视夜校从贫困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扶贫政策普及、致富技术讲解、特色产业展示、市县扶贫经验交流、脱贫典型宣传和感恩教育等开展教学,主讲教师包括党政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手、优秀帮扶干部等。

澄迈县桥头镇土地肥沃,被喻为海南的“富硒之乡”。辖区内沙土村产出的地瓜富含硒元素,甜度适中,常吃不腻。在地瓜产业的带动下,沙土村农民种植地瓜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沙土村党支部书记、地瓜种植带头人王文克被邀请到电视夜校上课,分享农科农技和致富经。

海南槟榔谷旅游区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总经理吉贵曾经也是贫困户。作为励志典型,他被邀请到电视夜校分享心路历程。目前景区吸纳周围1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向游客展示黎锦、藤编、制陶、酿酒等技艺,既增加了收入,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在电视夜校,澄迈县钦帝村的王德胜了解更多地瓜种植的知识,把种植面积从2亩扩大到9亩,每亩收入也从过去的1300元增加到7000元。同时他还了解到危房改造的扶贫政策,领取了6万多的政府补助,如今他马上就要搬进新房。

在电视夜校,屯昌县岭仔村的谢进霞学习掌握了种植苦瓜的技术,并在去年举办的苦瓜节知识竞赛中拿了一等奖,为此合作社奖励她800株苦瓜苗,现在陆续进入收获期,预计有两万多的收入。

在电视夜校,云龙镇云岭村的胡行杜了解到教育扶贫政策,为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申领了教育补贴。在夜校,他被评为“学习之星”,认识了更多的人,找他安装防盗窗的客户更多了。

电视夜校不仅送去了知识技术和经验,也送去了斗志勇气和信心。贫困群众通过在夜校的集中学习,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能脱贫”,从“穷了咋办”到“我有办法”,电视夜校为贫困户提供了学政策、学技术、卖产品、找工作、找热线、找媳妇的学习服务平台,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能力。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委书记陈文强说,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把扶贫政策、生活生产技术技能,通过接地气、有“泥土味”的形式直接传导到贫困户,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脱贫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热线电话有人接 群众困难有人解

看了电视夜校,有不懂的问题咋办?为解决贫困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求助无门等问题,电视夜校开通“961017”脱贫致富服务热线,安排专人接听热线、解答问题,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形成热线工单,派发到各职能部门,限定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办理。

“961017”服务热线班长陈昭君说,热线自2016年开通以来,一天接通电话最多达445通。扶贫政策、住房改造、教育补助、技术咨询和民政低保是群众咨询最多的问题。

热线工单就像订单一样,根据贫困群众来电一对一订制服务,精准帮扶到家到人。正在为缺少资金发展产业而着急的养殖户通过拨打“961017”热线电话,第二天就迎来了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员的上门服务,及时拿到了贷款。正在养殖黑猪的农户通过热线电话反映了自己需要黑猪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夜校办立刻把热线工单派给县农业局,及时安排种养专家给农户进行现场培训。

因为缺乏知识、管理不善,小美良村的潘永源散养的几十只肉鸡经常发病,死亡率极高。后来他在电视夜校上学到养鸡技术,散养了300只肉鸡。去年十月份,不少肉鸡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他拨打了服务热线咨询,当天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上门免费为鸡开药打疫苗,并为他讲解相关预防知识。

这样的精准服务使很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在2016年底的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中,海南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指标从预评估的37.41%提升到95.04%。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