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描细绘的“工笔画”,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9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站在新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一带一路”将如何实现更大成效,“民心相通”如何取得更大进展,成为广大政协委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7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5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田福良 摄
11月25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展开深入协商。与此同时,委员履职平台主题议政群于11月2日至12月1日向全体委员开放,邀请委员们线上发言。从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到突出重点、精耕细作,从发挥企业、媒体优势作用,到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共同勾画了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蓝图。
找准抓手 优化政策 突出民生
9年来,中国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相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和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果文件。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探索出一条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其中,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和人文基础。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减贫发展领域成效显著,增进了各国民众同我们的了解和友谊,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坚实的民意基础。”在发言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刘洪才如是说道。
结合调研情况,刘洪才表示,促进民心相通是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需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推进。新形势下,要找准抓手、优化政策、重点推进,完善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刘洪才建议,深耕细作务实合作,实施更多“小而美”项目,使沿线民众有获得感、参与感、成就感,增厚民间情谊,筑牢民意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懿宸对此表示认同。他也建议,要鼓励各类企业开展“小而美”的民心相通项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其他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设立基金会等方式,与国内外优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智库和媒体加大合作力度,围绕沿线国所急所需,定向精准开展教育、环境、粮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益项目,落地操作中严格遵循市场化、国际化惯例。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参事夏宁注意到,各地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但仍存在定位不够精准、人文交流规模小、特色不足、精品项目少等不足。她建议,要处理好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关系,指导各地在融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要给予地方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地方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不断扩大民心相通工作的空间与路径,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来打造地方对外文化交往品牌。
“中国的民企在海外经营,有意愿投入当地社会公益项目。”互动交流环节,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大力培育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履行海外社会责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方式,推广‘民营企业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好形象工程’典型事例,帮助‘走出去’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熟悉国际通行的投资经营规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推动文明互鉴 激发情感共鸣
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些委员认为,推动民心相通,离不开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激发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鸣。
在这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驻希腊大使章启月深有感触,她举例说道:“我们利用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契机,把中国青铜雕塑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长期摆放在雅典卫城脚下希腊古市集遗址,以此彰显两大文明交流互鉴,拉近中欧人民的心理距离。”结合多年驻外经验,章启月建议,中国应持续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做实做优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产品。
“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中,我们要积极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在主题方面‘求同存异’。”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联络部原部长李霭君说。她认为,在主体方面应调动多方合力,更好地生动鲜活展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的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
“要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特别是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理念,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为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说。他建议,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欣赏习惯和文化需求,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渠道、平台与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民众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理解与认同。
推动中外语言交流 加快国际人才培养
民心相通的前提基础是语言相通,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关注到高校专业设置。他建议,鼓励高校设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兴专业,或根据“一带一路”产业项目需求,跨专业联合培养紧缺人才。要广泛开展“一带一路”相关非通用语种教育,着力培养具备非通用语种特长的信息技术、营销管理、文化传媒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提供高水平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张博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她认为,要构建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培养体系,一方面继续为现有中小学中文教师的进修深造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更加重视高端师资培养,使更多毕业生能进入世界名校,成为培养本土中文教师的“种子教师”,成为推动中文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鼓励国内高校对来华学历生提供全过程中文教学服务,把中文掌握能力作为一项主要学习指标。
“如何让来华留学生成为促进民心相通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提出这样的思考。他认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是我国参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招录培养管理工作,开设“汉语+”特色专业,尽量减少语言障碍对招录生源质量及规模的影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加强人才联合定向培养工作,对接好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双赢。
会上,委员们的提问和建议得到了部委同志的认真回应,大家也加深了对“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发展的理解认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开辟更多合作空间,民心相通的愿景更加美好,这必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委员们对此满怀期待。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26日 第02版)
记者: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