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菱成为候鸟天然“婚床”和摇篮
灰翅浮鸥在沉湖湿地的野菱上筑巢繁殖。
沉湖湿地的野莲。
沉湖湿地的野大豆。
东湖一池塘迁地试验长出的粗梗水蕨。
得益于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武汉湿地“天花板”级别的野生植物野莲、野菱、野大豆、粗梗水蕨,生存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丰富的湿地资源,滋养着多姿多彩的生命。湿地内除了栖息着432种野生动物,还生长着408种维管束高等植物。其中,野莲、野菱、野大豆、粗梗水蕨等4种植物,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称,这4种野生植物堪称“湿地四宝”。它们是目前发现的武汉湿地保护级别最高的野生植物,撑起了武汉湿地野生植物保护的“天花板”。
长江日报记者连日采访得知,“湿地四宝”在武汉的湿地自然保护地受到严格的保护,禁止人为采摘和破坏。
野莲:野不野,做分子鉴定才能见分晓
近日,记者在蔡甸区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王家涉湖杨庄大堤、沉湖原七壕保护站附近水面看到,这里生长着大片野莲,开满粉红色的荷花。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沉湖湿地生长的野莲不下5000亩。
如何分辨野莲和栽培荷花?保护好野莲意义何在?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杨东博士。
杨东带领记者来到该院的荷花展示区,这里混种着200多种(品种)荷花,其中就有一部分野莲。
杨东博士指着一株野莲和一株栽培荷花说,野莲的花朵大多是单瓣、粉红色的,与栽培品种中同样花色花型的荷花很难分辨,但是花蕾略有不同,前者比较瘦削,后者比较饱满。但非专业人士也难以区分。“要准确区分是不是野莲,最好是做分子鉴定。”他说。
记者又来到该院莲种质资源圃,这里收集、保育有700多种(品种)荷花,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野莲有200余种。
野菱:吸引2万余只夏候鸟筑巢繁殖
记者连日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安山国家湿地公园、上涉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的湖面看到,水面生长着大片野菱。眼下,正是菱角开花结果的季节。
沉湖湿地的野菱面积累计达2000余亩,主要分布在王家涉湖、沉湖及周边的沟渠中。今年夏天,2万余只灰翅浮鸥等夏候鸟飞来,在野菱上筑巢繁殖,将浮于水面的野菱茎叶,当作天然的“婚床”和“摇篮”。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谭文卓介绍,野菱的嫩茎,既是灰翅浮鸥筑巢的材料,也是它们长时间孵蛋饥饿时,用来充饥的“零食”。
据了解,沉湖的野菱按有角、无角和角的数目,分为无角菱、三角菱和四角菱。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中强介绍,菱科菱属植物原来有很多个种,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只定了两个种:一个是野菱,一个是欧菱。大家平常在菜场和街头买到的个头较大的两角菱角,大多是欧菱的栽培品种。
野大豆:豆荚很会“打弹弓”,能将种子弹到2米外
连日来,记者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经专业人员指认,都发现了成片生长的野大豆。
这些野大豆茎像藤蔓,或匍匐在地上,或缠绕在别的植物身上,或相互缠绞。眼下,正开着淡红紫色的花朵。
2021年,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工沙茜,带领团队在新洲区涨渡湖湿地做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湖岸多个点位,都发现了野大豆种群。
“这表明,经过生态修复与保护,涨渡湖湿地野大豆种群相对稳定,已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沙茜说。
野大豆在武汉分布较广,主要生长在湖泊和河流岸边,但是很多人不认识。沙茜建议加强科普宣传。比如,可以采集野大豆的种子,播种在某些公园内进行科普宣传,以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大豆博士”杨中路,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野大豆是现在栽培大豆的祖先,为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栽培品种是人工选育的结果,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茎直立不起来,而后者可以;野大豆豆荚多是深色的,而栽培品种荚色更浅。
杨博士透露,野大豆有一个绝招:炸荚时爆发力较强,可以将种子弹射到2米开外,以避免将来萌发后,因距离过近而发生生存“内卷”。
粗梗水蕨:鹿角状的茎叶会“撒药粉”
在“湿地四宝”中,粗梗水蕨是真正的“流浪者”。它们根系浅,难以扎根在泥土中生长,只能四处漂泊。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曾在王家涉湖近岸水中拍到粗梗水蕨种群的图片。他说,要拍到它们不容易,因为它们随波逐流,萍踪无定。
2020年夏天,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在府河流域开展本土湿地生态修复和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茎叶状如鹿角的粗梗水蕨野生种群。
为了深入研究,扩大粗梗水蕨的种群,该院科研人员杨星宇博士等人采集了一些样本,在实验室繁殖出了粗梗水蕨幼苗。
随后,他们在东湖落雁景区选择了一处池塘,投放人工繁殖的粗梗水蕨幼苗,进行迁地保护试验。今年,这处池塘内,已自然萌发、生长出数百株粗梗水蕨。
杨星宇博士介绍,粗梗水蕨的野外有性繁殖,主要通过黄色药粉状的孢子来实现。每年秋冬枯萎后,鹿角状的孢子叶变得像干豆角,裂开后释放出像黄色药粉一样的孢子,随风飘散。落在水中的孢子第二年能否萌发、生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由于孢子和幼苗对水质要求较高,故粗梗水蕨野外繁殖不易。加上很多人不认识这种植物,在清理鱼塘沟渠时,容易将它们当成杂草清理掉。该院将以这处池塘为基地,在进行迁地保护试验的同时,加强科普宣传,以唤醒更多人的保护意识。
杨星宇告诉记者,经过研究测试,发现粗梗水蕨富含具有抗肿瘤功能的蕨素,以及抗氧化和衰老的阿魏酸成分。他们现在开始朝药用价值这个方向研究,如果粗梗水蕨因为具有药用价值,今后能进行大规模人工种植,这对粗梗水蕨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