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当日历翻到2018年时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1978年开始
已经走过了四十年
岁月不惑,前程锦绣
提起西洋参,都得说起咱怀柔的参,而要说怀柔西洋参,还得从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讲起。以前,农民大多种粮食。改革开放后,有了国家倡导扶持,种经济作物的渐渐多了,西洋参就是其中一种。
西洋参原产美国威斯康星州,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没有西洋参种植,纯靠进口。想改变对进口的依赖,减小外汇开支,国内很多地方陆续试种西洋参,其中就包括北京。1981年,北京药材公司考察后发现,怀柔与西洋参原产地在纬度、气候等方面都极为接近,就决定在我区试种,而最初选定的地点就是以前的庙城种子场,因为这里有满足种参所需的沙性酸性土壤条件。
定了地点后,这片地就委托给怀柔药材公司管理了。我当时是怀柔药材公司的书记兼经理,那时候我们跟美国参农克拉玛签了合约,由他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化肥、农药等,帮助指导我们种植西洋参。头一年计划种40亩。当时那片地里还种着棒子呢,为了不耽误事儿,我们就赶紧往地里栽杆子,准备搭棚。西洋参种植需要75%的阴凉、25%的阳光,所以得用特质的苇杆帘子给它们搭个棚子,创造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等收完棒子,我们就开始整地、撒种、盖稻草。盖稻草有俩作用。一个是怕下雨把种子或正在长的参冲出来。西洋参不能种深了,离地面也就5公分左右,雨大点就冲出来了。再一个是怕冬天把参苗冻坏了。那会儿时间紧,就没来得及晾地,后来一般都会晾一年地再种。
当时,一共有5个技术员负责管理这片地,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3位研究员负责总结研究西洋参的种植技术。种植的头一年,基本上种参会出现的问题都出现了。瞎老鼠,也就是地鼠,吃参根,然后参就不长了。对付它们我们用的是美国进口药,每平米4个角上各放一粒药就解决了。还有象鼻虫,这东西大多是农家肥里带的,只要把肥处理好就没问题了,咱这边的农民都会弄。比较棘手的是立枯病,一般从根茎变黑,慢慢整株苗就枯死了,打药也没什么效果。后来我们询问了比较有经验的技术员,得知土壤湿度较高时参苗比较容易得立枯病,而且多发于春季。当时就琢磨着,要是过了冬就把地里铺的稻草撤去一部分,既不影响冬季保暖,也能在春季让土里湿气更容易挥发出来,打药的话药效也容易进到土里。我们按这方法在试验田试了一下,果然有效,最后一个问题也就这么被解决了。
后来三年,每年参地都增种40亩。到了1984年,已经增加到160亩,第一年种的参也收获了,当年亩产干参有100公斤左右,参籽也有30公斤。后来,北京药材公司拿咱怀柔种出来的干参去做了鉴定,鉴定报告显示怀柔西洋参的成分和进口参差异不大,甚至个别指数还优于进口参,怀柔西洋参也就此扬名。当时的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算了一笔账,庙城头一批收获的参每亩投入了1.2万元,纯收入却能达到9万元,西洋参种植渐渐在怀柔推广起来。
李殿俊口述 常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