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87号》,公布罗非鱼“百容1号”、罗氏沼虾“数丰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海带“海农1号”等17个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

据介绍,水产新品种登记号的“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01”“02”“03”“04”分别表示选育、杂交、引进和其他类品种;“001”“002”……为品种顺序号;“2023”为审定通过的年份。“如‘GS—01—001—2023’为罗非鱼‘百容1号’的品种登记号,表示2023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排序1号的选育品种。”

罗非鱼“百容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2023,该品种是以吉富罗非鱼群体和“新吉富”罗非鱼群体为亲本来源,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由海南海大水产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海南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新吉富”罗非鱼相比,6月龄体重提高26.8%。适宜在全国水温20℃—32℃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穗丰鲫,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2—2023,该品种是以彭泽鲫养殖群体、尖鳍鲤广西钦江野生群体为亲本来源,以体重和体型为目标性状,经异源雌核发育而成。由广州市建波鱼苗场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彭泽鲫和白金丰产鲫相比,1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30.8%和11.2%。适宜在全国水温5℃—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长吻鮠“川江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3—2023,该品种是以长吻鮠长江宜宾—泸州段野生群体为亲本来源,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吻鮠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25.84%。适宜在全国水温16℃—32℃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鲤“龙科12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4—2023,该品种是以大头鲤云南晋宁水库野生群体、鲤嫩江泰来段野生群体为亲本来源,以肌内脂肪含量为主要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方法,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完成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黑龙江鲤和松荷鲤相比,18月龄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37.18%和65.59%;与大头鲤无显著差异。适宜在全国水温20℃—28℃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红鳍东方鲀“天正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5—2023,该品种以红鳍东方鲀辽宁大连、河北唐山、山东威海野生群体和日本养殖群体自繁一代群体为亲本来源,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由唐山牧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红鳍东方鲀相比,22月龄体重平均提高31.68%。适宜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水温15℃—25℃和盐度15%—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罗氏沼虾“数丰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6—2023,该品种是以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养殖群体和罗氏沼虾泰国群体为亲本来源,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由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相比,120日龄生长速度提高18.0%。适宜在全国水温22℃—32℃和盐度0%—3%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青虾“鄱阳湖2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7—2023,该品种以青虾鄱阳湖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由上海海洋大学、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鄱阳湖青虾相比,150日龄体重平均提高23.1%。适宜在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水温8℃—30℃和盐度0%—6%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中国对虾“黄海6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8—2023,该品种是以中国对虾“黄海5号”育种核心群体和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低温耐受性、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抗性和收获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相比,低温半致死存活率、WSSV感染后半致死存活率和210日龄体重分别提高32.22%、27.74%和41.27%。适宜在我国对虾主产区水温15℃—30℃和盐度20%—33%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09—2023,该品种是以中华绒螯蟹长江江苏江都至泰州段野生群体雄蟹与中华绒螯蟹江苏高淳、金坛养殖群体雌蟹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奇、偶年同步选育,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海普瑞饲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其他中华绒螯蟹品种相比,17月龄体重提高12.41%。适宜在全国水温10℃—32℃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环棱螺“蠡湖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10—2023,该品种是以环棱螺江苏无锡芙蓉湖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环棱螺相比,8月龄体重和壳宽分别提高28.5%和10.1%。适宜在江苏、湖北、江西等地水温15℃—30℃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青蛤“江海大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11—2023,该品种是以青蛤江苏东台、海南铺前湾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长和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由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青蛤相比,18月龄壳长和体重分别提高17.11%和40.34%。适宜在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水温10℃—28℃和盐度15%—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12—2023,该品种是以2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群体、山东青岛和荣成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耐温和壳高为目标性状,采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辅以基于心率的耐温性状高效测评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由中国海洋大学完成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栉孔扇贝相比,24月龄耐温上限和壳高分别提高3.50℃和20.86%;与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相比,24月龄耐温上限和壳高分别提高2.93℃和14.02%。适宜在我国栉孔扇贝主产区水温-1.5℃—28℃和盐度25%—33%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海带“海农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13—2023,该品种是以海带山东荣成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产量(鲜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该品种成熟期孢子囊发达、适宜采苗操作,且养殖中期增产效果明显,可提前进行大规模收获。由中国海洋大学、荣成海兴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北方地区的相同栽培条件下,与普通养殖海带相比,5月中下旬产量平均提高11%;在南方地区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与普通养殖海带相比,3月中下旬产量平均提高13%。适宜在山东、福建等地水温1℃—20℃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栽培。

中华鳖“长淮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1—014—2023,该品种是以黄河水系中华鳖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河水系中华鳖养殖群体相比,11月龄体重提高15.22%;21月龄体重提高13.40%。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水温20℃—35℃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金虎杂交斑,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2—001—2023,该品种是以棕点石斑鱼为母本,以蓝身大斑石斑鱼父本杂交获得。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2、25月龄体重分别提高74.4%、100.2%;与广泛养殖种珍珠龙胆相比,12、2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48.8%、60.7%。适宜在全国沿海地区水温16℃—32℃和盐度25%—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黄颡鱼“全雄2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4—001—2023,该品种是以黄颡鱼洞庭湖湖南岳阳湖区和淮河安徽淮南段野生群体为亲本来源。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黄颡鱼“全雄1号”相比,12月龄体重提高12.42%,雄性率为100%。适宜在全国水温10℃—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黄姑鱼“全雌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为GS—04—002—2023,该品种是以黄姑鱼浙江舟山海域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配组繁殖获得。由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育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姑鱼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28.28%,雌性率为100%。适宜在全国水温8℃—30℃和盐度6%—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公告283个水产新品种,为有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创新攻关,完善商业育种机制,做精做好水产种业。

(王佳仪)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01日06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