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在基层秦都篇
“离地50公分的枝要打掉,不然就是挂上果,由于离地面近,加上杂草影响,果面差、口感更会下降。”2月8日,秦都区马庄街道办马庄村侯巽早早来到地头,为合作社的群众进行桃园春季管理技术指导。
“侯巽这娃有思想、懂技术,处处为咱群众着想;”“要不是他,去年家里的桃哪能卖上个好价?!”“任何时候作务上有技术问题,他都是随叫随到,从不打马虎眼……”村民们纷纷说,在产业发展的路上,侯巽成了大家信赖的伙伴。
“如何让单位面积的产值更高,村子和周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侯巽带着这个疑问,拿着土质来到区农林局和山东果树研究所,进行土质测定。
“这里是桃树的最佳优生区,桃子的品质会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8月底到9月初成熟的黄桃,品质会更好。”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后,侯巽首先自己栽了15亩。
“先后引进了白桃、黄蟠桃、油蟠桃等10多个优质新品种,挂果的树两年收入近10万元。” 侯巽说,市场对黄桃的需求量特别大,而且价格好,为了提高当地桃的影响力,他注册成立了秦都区花果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一起致富。目前,合作社有农户560家,涉及南寨村、东界村、林孟村、正洪村等周边10多个村子,种植面积1150多亩。
“我栽了2亩,桃的品质很不错,采取的是主干倾斜型新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技术跟其他树形相比,挂果早,商品率高,采光通风性好,树形稳健,不易形成向树顶旺长。” 马庄村一组种植户侯三社说,在开花、坐果、膨大期,关键时节的作务技术有人指导;联系客商、设计包装、网上分销,产后销售有人管, 抱团式发展,让大家看好了前景,也确实有效益,现在周边村子的群众加入合作社的越来越多。
“我栽了8亩桃,作务技术都是合作社指导完成,去年通过合作社销售了5万多斤桃,比自己卖增收了1万多元,而且农资使用上还节余了近千元。”南吴村李和平说,去年合作社帮助大家销售桃子30多万斤,种植户家家都有增收,在800-10000元之间。
“去年,合作社申请了‘侯哥果园’商标,并利用农业+互联网,开通了电商业务,拓宽销售渠道,用商标和品质占领市场。今年计划分批培训果农500人次,销售桃子500万斤,产值将达到1000多万元,同时通过发展桃产业,带动当地50多人实现就业。” 侯巽介绍说。
“秦都将大力实施设施蔬菜栽培、果业提质增效、苗木花卉扩张、畜禽特色养殖示范和休闲农业提升‘五大工程’,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骨干。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认定家庭农场6家。”秦都区农林畜牧局局长陈德高介绍说,“今年还将按照‘七统一’管理模式,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创建2个农产品产地准出标准化示范基地,完成3个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同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淘汰老旧果园,发展规模化果品种植,促进全区果业提质增效,实现群众增收。”本报记者 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