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东坝春蚕,时长共52秒)
东坝春蚕,时长共52秒
千亩桑园无穷碧,遍地蚕农采桑忙。
近日,走进郁南县东坝镇大坪村,千亩田园桑海映入眼帘,随处可见蚕户们忙着采摘桑叶的身影,为蚕宝宝准备美食。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伟介绍,该村自古以来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是东坝镇蚕桑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片桑园,万斤蚕茧,致富一方百姓。东坝镇发展蚕桑产业历史悠久,东坝蚕茧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蚕桑产业编织起了农户绿色小康梦。
从“小芝麻”变成“白胖子”
在深步村蚕农冯汉周家中,幼蚕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桑叶里,发出沙沙的响声。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在蚕农的细心照料下,小蚕从芝麻般大小的黑点变成了现在的“白胖子”,目前已有四个龄期。
“我第一批养了3两蚕种,成蚕大约有700斤,一批收入有5千多。去年我上半年养8批,下半年养7批,除去种桑施肥、蚕室消毒等费用,纯收入也有50000左右。”冯汉周一边忙着照料蚕宝宝,一边笑着说。
与蚕户们一样忙碌的,还有思磊村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秋燕。在合作社内,数千张方格簇整齐排列,成蚕均已上簇结茧,白花花的蚕茧像鸽子蛋般大小,如雪似霜,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在忙着整理方格簇,摘下结好的蚕茧。
“今年第一批,我们收了5000斤成蚕,一斤蚕能结出4.4两蚕茧。”陈秋燕介绍道,“按照往年每斤21元的市场价,扣除收购和人工成本等,这批次蚕茧收入能有4000—5000元。”据了解,合作社全年养蚕18批次,总产鲜茧18吨,可产丝棉约2吨,鲜蚕蛹3吨。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社员收购成蚕,为蚕农分担风险,让蚕农稳定增收,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织洁白鲜茧,富一方百姓。
据统计,2021年,东坝鲜茧产量达4500吨,蚕农综合收入达1.8亿元,带动1.5万余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目前东坝镇蚕桑的种植面积己达到2.75万多亩,全镇8000多农户中共有6000多户从事蚕桑生产,其中种桑面积达5亩以上的专业户有1600多户。
面对如此独特、宝贵的资源优势,如何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这将成为东坝镇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
近年来,东坝镇始终坚持立足“江東桑田,壩上藥鄉”目标定位,大力推动传统蚕桑产业深加工发展,推出了东坝蚕砂、桑果面、桑叶茶等“东坝八宝”旅游手信和桑白浸鸡、香煎蚕蛹等“东坝十二道风味”美食品牌,发展蚕桑深加工产业,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扶持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废弃桑枝培育食用菌袖珍菇和药用真菌桑黄灵芝,着力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不断壮大蚕桑产业实力,突破蚕桑资源利用瓶颈,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后,该镇将依托蚕桑资源和发挥“广东蚕桑专业镇”品牌优势,在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养蚕工厂化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桑树+N”立体种养模式,积极探索采用“桑—蚕—茧—菌—肥”循环农业模式和“蚕沙、菌渣—有机肥”生态环保模式,扎实推动桑枝食用菌、灵芝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及全镇蚕桑养殖户参与桑枝菌、灵芝栽培,将其打造成富民兴村产业;通过新建桑叶粉加工厂,加快饲料养蚕示范推广,带动农民种桑养蚕致富,走出一条蚕桑产业化经营的好路子。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王谢思齐
【通讯员】周艳婷 聂梓浩
【视频】聂梓浩
【作者】 王谢思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