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随之增加,但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类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池塘内源性污染加重,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大大加剧了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因此,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资源利用率高、绿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鱼菜共生技术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还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系统的构建有效减轻了养殖水体的碳、氮、磷等营养负荷,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有助于保护渔业水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绿色渔业健康发展。

图片

一、鱼菜共生技术

鱼菜共生技术是将循环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产技术。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即使不使用杀虫剂、除草剂或抗生素,也能生产出新鲜蔬菜和鱼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向周围环境排放,从而为水资源溃泛、环境污染、农药与化肥成本增加等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二、鱼菜共生技术原理

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养鱼池中残留的饲料、鱼的排泄物和水中其他废物可以成为蔬菜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微生物将残留的饲料、鱼粪和其他水中废物转化为能被蔬菜利用的物质,经微生物处理过的水流经蔬菜的生长床,蔬菜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同时对水进行净化,净化过的水又重新回到养鱼池中;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还为传统水产养殖污染严重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该系统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三、鱼菜共生技术分类

(一)池塘鱼菜共生技术

1. 池塘建设与鱼类选择:池塘建设面积最好为5—8亩,因为面积过大会导致水质调控难度加大,而面积过小又会影响蔬菜的通风、采光和池水涟漪增氧效果;池塘的长宽比应该在3—5:2之间,有效水深应该在2—2.5米之间,如果水体太浅,会导致夏季池塘水温过高,从而不利于蔬菜的生长;为了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尽量将池塘设置成东西走向。池塘中的鱼类要以鲤鱼、卿鱼、罗非鱼等杂、肉食性鱼类为主,尽量不放养草鱼、编鱼等草食性鱼类,以免蚕食蔬菜根系。

2. 蔬菜选择与设施设备:蔬菜应多为茎叶类,如芹菜、生菜等;也可种植藤蔓类,如丝瓜、苦瓜等。种植蔬菜的浮床应该使用竹子或PVC和泡沫板、聚乙烯网片自制,浮床所占水面的面积应根据养殖密度、底泥有机质含量等综合因素酌情而定,通常浮床占池塘水面的10%—20%,如果占比过高,则会影响水体光合作用,从而降低有机物质的转化功能;如果占比过低,则蔬菜对有机物质的吸收能力小于鱼类所产生的废物量,从而导致净化水体环境功能难以达到鱼类生长的需求,易造成水质不良或水质恶化。

3. 管理措施:鱼种投放前需要进行晒塘、清塘,并且在养殖期间不仅需要采取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法,而且还要密切注意水色和水质透明度的变化;当水色较浓(除浑浊外)、水质透明度小于25厘米时,说明蔬菜对有机物的转化吸收低于鱼类所产废物能力,此时可适度注换池水或者给蔬菜追施少量磷肥,促使其根系生长,从而提高吸收利用水体有机物质的功能。

(二)棚室鱼菜共生技术

1. 池塘模式与鱼类选择:该技术既有养殖池(桶)与蔬菜浮床池、沉淀池、分解转化池(箱)均在地面上的单层模式,也有上为蔬菜浮床池、下为养鱼池的双层模式;可以将养鱼池设为圆形,目的是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是增氧还是排水都不留死角,有效冲刷池壁、池底,增加带污排污效果。鱼类养殖应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如罗非鱼、淡水白绍等食用鱼,也可养殖锦鲤等观赏鱼。

2. 设施设备:由于室内种养较室外池塘种养光照差,尤其是冬季室内生产,光照时间短、气温低,所以只能采用微生物制剂将鱼类所产废物转化为营养盐类,这就需要建造鱼类粪便沉淀池和有机分解池;为了给浮床蔬菜根系的生长留出空间,还需建造蔬菜浮床水池,池深20厘米左右即可。

3. 操作方法:在养鱼池底部中间设排水口并安装阀门,通过管道将池内有污物的养殖水体排入粪便沉淀池,经初步沉淀过滤后的养殖水体注入蔬菜浮床水池,当有机质被蔬菜吸收利用之后,再将优质水体用抽水设备和管道注入养鱼池;当沉淀池内的鱼类排泄物积累至一定量时,将其清出至有机分解池内,拌入微生物制剂进行发酵、分解转化,发酵成熟并经杀菌消毒后的鱼类废弃物可在蔬菜浮床池入水口处随水逐渐冲入,从而为蔬菜生长增加营养。

图片

四、鱼菜共生技术的意义

广泛推广鱼菜共生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优质耕地,还能通过对水体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节约水资源;比如说,以池塘鱼菜共生为例,每养殖100亩水面,可增加蔬菜种植10—20亩,其耗水量仅是纯工厂化养殖的10%左右;其次,该技术除蔬菜种植初期需要在浮床孔上固定蔬菜种子或菜苗所需的基质含有少量肥料外,整个生长期所需营养均由鱼类排泄物所供给,无须人工施肥,这不仅不会造成面源污染,还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以及有机物的排放等。

五、实施案例介绍

近年来,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深挖农业产业潜力,建起了鱼菜共生大棚;在近三亩的阳光温室大棚里,8个大型浅蓝色养鱼池整齐排成两列,密密麻麻喂养着淡水鲫鱼,而另一侧则是若干个培养槽,蔬菜则种植于水槽上,通过泡沫等漂浮材料将其托起,实现了无土栽培,中间由专用的净化循环装置实现养鱼、种菜水循环;这种新型的鱼菜共生复合耕作体系,不仅缩短了成品鱼和蔬菜的生长周期,还使其产量较传统种植高了三倍,并且3亩地的大棚年总产值能达到50万元,增收的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种菜、养鱼的耗水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安徽中邦济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广龙教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团队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精耕细作”。双方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深度研究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开发并获得了“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管平台”等相关知识产权。后续,我们将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技支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