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大城子镇--季宏月麝是我国重要的药用动物,其分泌物一一麝香用途广泛,可作为香料和中成药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目前,我国养殖3种麝,即林麝(Moschus berezovsk ii)、马麝(M.chrysogaster)和原麝(M.m oschiferus),其中林麝为主要养殖种,林麝的饲养量占全国总饲养量的86.8%f”。林麝隶属于麝科麝属,别名香獐、麝鹿、林獐等,200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我国野生麝的数量只有几万只,已经濒临灭绝。麝是珍稀名贵的经济兽类,其所产麝香的应用价值至今无可替代,而林麝养殖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产业。因此,加大科研力度,尽快解决制约林麝养殖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以实现产业化养殖,是满足麝香的市场供应和需求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林麝养殖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分析1.1 林麝的资源价值林麝所产的麝香,是我国名贵的传统动物中药材,近代科学研究及临床医学证明麝香具有消炎、抑菌、抗肿瘤之功效,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平均每年至少要消耗掉1 000 kg的天然麝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麝香的的国际交易价格一一路攀升。麝香的国内市场价格为10万元/kg左右,国际价格为5万~8万美元/kg,是黄金价格的6~8倍(2007年)。据北京中经纵横经济研究院(2009)的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对麝香的需求量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始终成上升趋势。1.2 林麝养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我国曾经是世界上麝香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盲目捕猎,野生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麝香产量逐年减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有麝300万只,年产麝香2 500 kg,而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估计,目前,中国所有麝的总和只有10万头左右,实际上仅有6万~7万只,即使是这样,麝也基本上呈现零散的岛屿状分布,栖息地也大规模地破碎化,可以说,麝类在中国已不成为资源,在经济意义上已经灭绝。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我国自1958年起,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养麝试验,并先后在四川和陕西建立了几个养麝场,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林麝养殖的发展比较顺利。70年代,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导致投入减少、养殖成本升高,基础设施落后、关键技术普及率低等原因,林麝饲养规模止步不前,当时许多省市的养麝场家倒闭,超过百头的养麝场全国仅有4~5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重新开始重视林麝人工养殖,加大了投入,在对林麝养殖的繁殖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交配的成功率和幼仔的成活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林麝养殖种群的扩大和野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1.3 林麝养殖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几十年来人工养麝的发展,林麝养殖中存在问题越来越突出。 (1)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人工养麝虽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还是缺乏对林麝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系统研究。 (2)饲养管理缺乏科学性。目前林麝的养殖多采取以小群混养的方式,这和麝的野外习性是不同的,首先不利于疾病的防治,再者,饲料主要以青饲料为主辅以精饲料,没有专门为饲养林麝配置的饲料,导致饲养林麝种群中的个体体质较弱,死亡率高。此外,人工养麝由于种群数量少、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品质退化严重,直接影响人工养麝的规模化发展。 (3)国内麝香收购价过低,成为制约养麝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_l4]。现今麝香的国内市场价为人民币10万元/kg;而国际麝香价格却达到人民币40万~65万元/kg。这就使许多不法分子猎取野外麝或高价收购麝香走私到国外,获取高额利润。上述问题严重制约我国麝类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 麝类养殖的研究概况2.1 在麝类资源繁育方面的研究 相关研究在总结几十年来我国人工养麝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后,提出应该进行野麝活捕活体取香研究和改进麝类繁育技术的建议,保证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2.2 林麝市场需求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麝香的需求远大于供给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林麝野生动物资源面临资源危机,野生麝类濒临灭绝境地,自2005年6月起,国家林业局、卫生部等5部门已经全面禁止野外猎捕天然麝香,禁止出口天然麝香,基本断绝了天然麝香原料来源,天然麝香由国家配额供应。然而每年全国能配额供应的天然麝香总共才200 kg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国际市场的麝香价格约为黄金价格的6倍,由于天然麝香奇缺价格暴涨,以天然麝香人药的产品难免跟风涨价。天然麝香价格已达20万元/kg,只有片仔癀、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上海雷允上药业和苏州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厦门中药厂的八宝丹等5家企业的4个品种,能采用国家库存配额供应的天然麝香,而其他中成药已改用等量的人工麝香。许多生产厂家舍不得动用留存的天然麝香,一些已有2 000多年历史的中成药可能如同“麝香虎骨膏”一样,面临退市危险。
若继续按目前的方式使用野生麝香,必然使现存的麝资源进一步下降,乃至灭绝枯竭,最终失去这些宝贵的中药资源。3 麝类养殖经济效益研究与林麝养殖的建议3.1 麝类养殖繁育经济效益的研究目前,麝类养殖繁育方面问题仍然比较繁杂,比如资金短缺,管理不完善,缺乏经济效益衡量和评价,科技支撑不足等。其中麝类资源繁育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导致无法合理的衡量目前国内麝类养殖场的经营状况。程念『14]在总结麝类资源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其他动物资源繁育的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结合麝类资源繁育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按照此方法,对国内麝类资源养殖业有代表性的企业,从盈利能力评价,市场情况分析,资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率评价和发展能力评价5个方面进行评分。从评价结果分析得出,麝类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高低是与盈利能力、市场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如果企业想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善其市场情况、资产经营情况、经营效率等各个方面。其次,经济效益排在前列的几家企业中养殖规模也是最大的。由此可得,规模的增加使得物力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大,平均成本也就相对更小,所以收益的增加会远远大于成本的增加,进而企业经济效益便会提高。
第三,经济效益排名第一的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和名列第二的四川I养麝所不仅注重麝类的养殖规模,而且在技术力量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凤县林麝养殖协会积极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合作,而四川养麝所则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人工养麝的科研机构,它们对林麝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等规模人工养麝技术,因此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和四川养麝研究所的麝类资源繁育发展较快,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3.2 对林麝繁育养殖的总结和建议综上所述,麝香价值大、应用广,在医学和香料工业中应用广泛,市场广阔。林麝养殖作为解决麝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尽管经过了5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真正达到养殖产业化的目标。技术方面的关键点在于突破林麝养殖成活率低的难题,尤其应加大在生物胚胎技术上的研究投入,包括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目前有不少关于麝类资源状况和人工养麝的技术性研究文献,但是关于林麝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应当在加大力度突破林麝养殖技术难题的同时,将林麝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研究作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以便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保证麝类资源的健康发展。
因此,笔者就林麝养殖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3.2.1 改善养殖模式麝类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自然繁殖率高,种群扩张快,成本也低,并且更有利于规模的增长。因此,林麝的养殖方式,应当以“封山散养”为主,结合技术支撑和有效的执法力量,促进林麝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 3.2.2 加大资金投入从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缺乏自由资金,负债过高影响了林麝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利用已有资源,在资金方面对林麝养殖科研及产业化项目予以倾斜,同时,林麝养殖企业应加大引资力度,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具备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公司。3.2.3 扩大林麝养殖企业的规模林麝养殖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加大养殖的规模,可以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从而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林麝养殖企业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养殖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对于小规模的企业,建议将其合并或者取缔。3.2.4 加速技术攻关林麝养殖传统的技术工艺,阻碍了林麝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林麝养殖产业化的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应包括:林麝养殖营养需求的研究,林麝繁殖育种的研究,林麝疾病防治的研究和提高麝香产量的研究,以及对林麝养殖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的研究等。3.2.5 建立企业加农户的模式,促进林麝养殖产业化从陕西凤县的养殖模式可以看出同,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方式,使农民和企业获得了双赢。企业农民互动的合作养殖模式,即:(1)养麝的种源:企业在适合麝生活的地区,向农户提供种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