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78岁的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他发明的利用菌草培植蘑菇技术,不仅帮助全国31个省(区、市)506个县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

6月8日,林占熺告诉记者,自己是从闽西大山林里走出来的农民孩子,要为老少边穷的贫困乡亲,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图片

6月8日,林占熺受邀参加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摄影:徐想

解决“菌林矛盾”世界难题

食用菌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全球大多数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在中国,每年为此要砍伐阔叶林700万立方米以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菌林矛盾”。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难题。

为了找到一条不受林木资源制约的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林占熺从1983年开始进行“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实验,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缺资金,缺设备、缺场所,只能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借钱搞科研,利用业余时间搞实验。1986年发明菌草技术,是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限,成功解决了“菌林矛盾”。

30多年来,菌草技术不断开拓发展,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扩展到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形成综合系统的技术体系。最初一间简陋的菌草科学研究实验室,如今已发展成为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世界菌草技术研发和菌草产业发展。

图片

推广菌草技术46次进宁夏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帮扶协作项目。经过一周的实地考察,林占熺确定了在彭阳开展菌草技术示范推广的技术思路。

30多年菌草技术扶贫的经历,让林占熺难以忘怀的是乡亲之间朴素的感情。“1998年我带着小组,在‘地上不长草,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挖到地下1米多深,建半地窖的菇房获得成功以后,1999年我们组织全村200多农户进行菌草生产。”

林占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种植效果,他与团队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帮扶措施,将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最终,有27户示范户均获得成功,每户种植平菇收入均达到2000元以上,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菇棚中纯收入高达一万元,比一年辛勤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要高。

“等到我们工作结束要回福建的时候,当地群众要请我们吃饭。但是我们有规定,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到群众家里吃饭。所以,他们再三请的时候,我们没去。”但当地的官员告诉林占熺,“你们必须去,不能伤了他们的心。”

于是,林占熺与队员接受了当地群众的邀请。“去吃饭的时候,我们这个组7个队员,他们14个农户围着我们7个队员,看着我们吃饭。等我们饭吃完以后,给我们赠送了锦旗,欢送我们回来。”林占熺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这种感情不是用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这个是当地的乡亲朴素的感情,这种对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感觉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17年的5月,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的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菌草技术在我国的脱贫攻坚以及世界的减贫事业当中,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今年4月,我们已经在宁夏的石嘴山建了产业园,就是在盐碱地上种植菌草。通过改革开放期间走出去的华侨来投资建立这个产业园,帮助附近居民就业。6月,我们在内蒙古磴口县启动第二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首先是为了沙漠锁边、生态治理。同时,发展植物、动物、菌物‘三物’综合发展,”谈起下一步的计划,林占熺话多了起来,“这个月内还准备在延安南泥湾建立菌草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河南武陟县建立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后还将在全国各地建立各产业园,推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图片

前程路漫漫,需要继续奋斗,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虽然年近80了,但我还在为菌草事业继续奋斗。希望在有生之年,在把菌草技术发展成为菌与草交叉的新学科菌草学。”林占熺告诉记者,“要把在母亲河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母亲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我将继续和我的团队、和大家一起继续奋斗,为菌草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战略、造福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