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林
曾几何时,小杨村还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野女子,然而,一幕乡村振兴的大戏,让她站到了光彩夺目的前台,以“江苏特色田园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桂冠,尽展婀娜多姿的迷人风采。
2021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走进乡村看小康”栏目,播出小杨村文农旅融合带来“景色美、农民富、又好吃、又好玩”的报道,更让她美名传扬。
一
小杨村的景色确实很美。
小杨村地处里下河水乡,位于姜堰区三水街道之北,溱湖之畔。全村辖2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共795户,总人口3176人,行政区划面积6.0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330亩,水面3200亩。2019年村集体收入397.3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29万元,是有名的小康村,先后荣获了泰州市先进基层党建组织、泰州市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泰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创建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水美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小杨村虽处里下河南端,却是典型的水网地貌。昔时,东有五汊港,西有龙汊港,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大小芦苇荡,村民出门靠船,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下湖打鱼,弯弯水道,悠悠芦荡,一叶扁舟,一路渔歌。靠着古老的姜溱河和姜溱公路,连接与外部世界的通道,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农田改造,小杨人凭着艰苦奋斗精神,硬是把那些荒滩沟汊开垦成一片片良田,摇曳的芦苇变成翻滚的稻浪。如今,宁靖盐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连通四面八方;溱湖大道把姜堰城区、小杨村、溱湖湿地公园、溱潼古镇串珠成线;新溱湖河如一条碧绿玉带,绕村而流;一条进村的路道,东起溱湖大道,西至姜溱公路,依庄傍河,迤逦多姿,两岸民居错落,路边河畔绿树依依,花木飘香,河上一座古老石桥,飞架村南村北,河岸两边铺设着亲水步道,夜晚的河边,灯光水色相互辉映,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个水乡村庄。
在河北岸、庄中心位置,有一座距今300余年的古刹怡和寺,殿宇虽不高大,但却庄严神圣。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祭祀,至今香火不断。怡和寺后来虽经重修,但当年寺庙大门上的古花砖、正门两旁的石鼓,以及清道光七年的石刻碑文仍在,被村人视为神物。那袅袅不息的香烟表达着人们亘古不变的感恩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盼。
小杨村还具有丰富的民俗资源。举世闻名的民俗节庆溱潼会船,小杨村是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每年清明节,小杨人都会撑起会船,会聚溱湖之上,参与那激荡云水的篙船竞渡,一展小杨人勇于争先的气概。小杨村的南边,是清代乾隆年间兄弟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的故里。历来民风剽悍,习武之风盛行。小杨人也受其影响,勤劳敦厚的品性中多了几分刚强和坚韧。那充满激情、野性、阳刚的会船盛会,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展示那一股拼劲的舞台。
二
小杨村的富裕,滥觞于家庭农场。
小杨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自古以来,老百姓一是靠田吃饭,一是靠水吃饭。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尽管他们拼着劲儿出力流汗,但种田养鱼的收入还是不足以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后,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吃饭,他们从田园上走出来,外出做生意、打工挣钱。利用水乡人擅长玩船的优势,许多人搞起了运输业,常年行走江河湖海跑运输。还有不少人外出到建筑工地打工。尽管运输业和建筑业,让小杨人在致富路上渐渐鼓起了钱袋子,然而,外出玩大船、打工的人多了,田却没人种了,土地大量抛荒,以致村里都无法完成粮食征购任务,集体经济也极为薄弱。
这养育我们的土地,还能给我们带来富裕吗?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陷入深思。看到那大片长满荒草的田地,时任村委会主任卫泽明更是忧心如焚。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际:中央不是号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吗?可以把这些抛荒的土地流转过来,建立家庭农场呀!
说干就干!卫泽明和村里几位干部开始种植抛荒田,并尝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小农场,多的一百多亩,少的五六十亩。当时还有人有顾虑,看到卫泽明带头当起“家庭农场主”,也都参加进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卫泽明把自己的农场面积扩大到200多亩。借助上面的扶持资金,小杨村又在田间造起几条路,修建了多个桥梁和宽三四米的机耕道。硬件设施有了,村里趁机调整田块,化零为整,同时流转土地,鼓励村民分片承包。
小杨村的家庭农场一下出了名。种田成为体面的职业、高收入的职业。小型的农场每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大型农场多达几十万甚至近百万元。20个家庭农场主向村集体年上缴120多万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一下子猛增到467万元。
村里富裕了,基础设施建设随之加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改善村民生活设施,建设硬质道路,安装路灯,兴建停车场,开辟健身活动场所,铺设污水管网,推进“厕所革命”,接通天然气管道,绿化造林,美化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新建农机耕道,完善灌溉水渠,建起一体化智能泵站,提高稻田灌溉自动化程度,实现节水灌溉,打造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小型气象站、虫情预警系统、太阳能灭虫及大田风光监控设备,对农田进行全天候全方位数据收集检测,逐步实行农业现代化管护。
谁来种田的问题解决了,但谁来服务?面对单个家庭农场无法解决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小杨村摸索出一个创新之举:建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2015年,借助农业项目资金,小杨村投资300多万元,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包括烘干房、农业资料库、农业机械库等,同时整合各个家庭农场的机械、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建立为农服务、农机、植保、粮油产销4个合作社,为本村及周边31个家庭农场提供粮食烘干、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订单销售等服务。
2016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泰州召开,小杨村家庭农场成为参观现场。其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模式,引发高层关注,被认为是代表着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三
小杨村“又好吃、又好玩”,源自于“小杨人家”的打造。
“小杨人家”,这是一处建成时间不长、但却迅速走红,吸引了无数天南地北的游人前来“打卡”的网红地。
这本来是位于小杨村东北部、地域极为偏僻、经济贫穷的一个小村庄罗家舍。由于溱湖大道的建成,改变了它的地理位置,它毗邻溱湖景区,坐落溱湖大道东侧,村前一条弯弯的小河绕村潺潺流过,村后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村庄里的民居高低错落,巷道幽深,绿树婆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小杨人动起了脑筋,一个词出现在他们脑中——“民宿”。
其时,小杨村因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被列入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他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建设“小杨人家”民宿,将“文农旅”三者融合,推进传统农业向休闲产业转变,在乡野之上创造田园意境,以田园牧歌催生“美丽经济”。
由此,一个规划面积1620亩,集农家乐、种植、农事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姜堰首家民宿风情园“小杨人家”启动建设。保持原汁原味的农舍特色,通过内部升级改造打造宜居空间,凸显乡野村庄风情,灰墙黛瓦,枕河亲水,徜徉其中,田野、绿树、小河、水车,融为一体。每套民宿都确立不同主题,注入相应文化元素,如燕窝、樱花诗社、老村长、乡情、小葡萄、绿豆芽等。推出十八个灶头十八道菜让“溱湖八鲜”特色菜肴成为游客舌尖难忘的记忆。依托河岸,建成一条长长的“樱花大道”,让那一树粉红灿烂乡野的天空,带给游客温馨和浪漫。辟出果园、蟹仓、农耕园,让游客体验采摘、捕捞、耕种的快乐。落成后的“小杨人家”,呈现出里下河独有韵味,一砖一瓦皆乡情,一花一草寄乡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城里人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受别样乡村风景。
怎样走好“文农旅”融合之路,把“小杨人家”田园意境打造得更美,田园牧歌唱得更响?村领导和管理团队充分挖掘本地会船、簖蟹、状元、农耕、康养等特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体育”,打造一站式研学营地,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游项目,成功争取省运会射箭比赛和马术训练场地,建成时尚体育运动基地,同时联动南京房车露营协会、长三角“爱车俱乐部”,打造户外运动大本营;着力培育“医养+康养”,打造田园康养综合体,成立中国溱湖国际康养中心,定期召开行业国际与全国性会议、论坛和各类沙龙,同时定位高端医养市场,以多层级适龄服务和医疗护理为主要特色,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医养平台,为周边养老人群提供宜居宜游、宜医宜养的度假颐养社区;着力培育“线上+线下”,打造“溱湖蟹村”簖蟹养殖示范区,通过村企共建机制,投资经营店铺200间,整合商户122户,带动周边村民养殖簖蟹10万余亩,一方面线下开发簖蟹系列产品,创立“小杨人家”“溱小蟹”等品牌,另一方面线上推广品牌形象,通过成立电子商务中心以及举办“京东线上直播”等系列主题活动,极大促进本地及周边簖蟹的生产和销售。
“小杨人家”成为姜堰、泰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一张旅游新名片,成为小杨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得意之笔。每年文农旅项目总营收达3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更重要的,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让昔日传统农业村庄变成“又好吃、又好玩”的休闲观光乐园,用“美丽经济”圆了乡里人的创业致富梦、城里人的乡村田园梦,成为一座田园上的致富“梦工厂”。
图片/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