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鳖因其高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味道鲜美,被誉为滋补珍品,市场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池塘生态养殖的中华鳖成为备受追捧的滋补佳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养殖业的效益也显著提升。
一、中华鳖的生活习性
中华鳖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水生爬行动物,属于鳖科。
中华鳖因为有扁平的身体、坚硬的背甲和锋利的爪,使其在水中游动得心灵手巧。
一般成年中华鳖通常体长在20至30厘米之间,而一些特大个体甚至可达40厘米以上。
其背甲呈椭圆形,呈现出独特的深褐色或橄榄绿色,背甲的纹理和色彩使其在水中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以避免天敌的袭击。
中华鳖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包括湖泊、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地。
中华鳖通常在水底找寻食物,善于捕捉游动的小动物,同时也会食用水草和浮游生物。由于其食性广泛,中华鳖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维持水中生物种群的平衡。
一般来说中华鳖在温暖的夏季会变得更活跃,它们频繁地在水中觅食,而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则选择进入淤泥中进行冬眠,以应对低温环境。
这样的生活策略有助于它们在不同季节中生存下来,确保其种群的延续。
不仅如此中华鳖还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性,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水域环境,包括清澈的湖泊和混浊的河流,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华鳖在广泛的水域中都能找到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观察和了解的机会。
二、中华鳖天然健康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1.养殖池塘的建设及消毒
在选择适合的中华鳖养殖场地时,需确保周边环境无污染源,且位置背风朝阳,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充足的灌溉条件和优质的水源。
场地距离主要道路应有一定距离,并满足国家生态养殖对环境条件的标准。
在池塘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分开设计排水和灌溉系统,并在出水口和进水口处使用网眼较密的铁丝网进行覆盖。单个池塘的面积不宜过大,通常控制在2000至5000平方米之间,水深应维持在1.5至2.0米之间。
池塘底部土壤最好选择壤土,以确保水的保持效果。每个池塘都需安装功率超过15千瓦的增氧机一台,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
为了防止中华鳖逃脱,可以在池塘周边墙壁上涂抹一层水泥,并在池埂四周建设防逃脱墙,可以选择石棉瓦等材料,建筑高度约70厘米,下部埋入土壤20厘米左右。防逃脱墙内需要保留一片坡度较大、宽度超过1米的空地,用于搭建晒台。
每个池塘需设置4至8个晒台,单个晒台的面积应控制在2至4平方米之间,材料可以使用木板、竹片等。晒台的布局要分散,为中华鳖提供晒背的场所。
此外在池塘周围还需搭设2至3米高、倾斜度为30°的食台,食台的材料可以选择木板、水泥板等,其中一端需要在水中深度约30厘米处。
在完成池塘的建设后,必须进行全塘消毒,以杀灭其中的野生杂鱼、病原菌和有害生物等。如果池塘曾养殖过中华鳖等动物,可以将池塘内食台附近的淤泥曝晒7至14天,并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之后需在7天后检测pH值。这样的严密建设和消毒措施有助于保障中华鳖的生长环境,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2.种萍与投螺
在3月初,选择晴好的天气,将养殖池塘的水抽干,进行生石灰消毒后,曝晒处理,然后注入清新的水源。
随着3月中旬的到来,在池塘内开始种植绿萍,一般撒种量为每公顷2.7吨左右。
当温度超过15摄氏度时,绿萍种子的繁殖速度加快,通常在大约7天左右就能翻倍生长。此后每7天左右需要施入一次草木灰,注意草木灰需要过筛,使用量约为每公顷120公斤左右,另外还需要施入每公顷27公斤左右的过磷酸钙。
从3月下旬开始,在田间投放田螺种子。田螺在成年后每年可以产下约4胎,每胎大约有10个小螺,这些幼年螺将为中华鳖提供丰富的新鲜食物,为养殖提供了均衡的营养来源。
3.苗种选择及放养
在进行池塘生态养殖中华鳖时,选择合适的苗种很重要,通常应该从具备专业资质的甲鱼繁育场引入中华鳖苗种。
这些苗种需要符合一系列标准,包括来源合法、体质健壮、未受病害和损伤影响,且规格相近。
在引入苗种后,可以先进行试养,待其适应养殖环境后再进行大规模放养。中华鳖的养殖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在放养时,苗种的规格约为40克,放养密度应在每公顷2.25万至2.7万只之间。
经过精心饲养一年后,单只中华鳖的平均体质量可达到150克以上。之后在中华鳖晒背时,可以按照个体大小将其分池饲养,饲养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2万只左右。
分池饲养1年后,中华鳖的体质量可以增加到每只约300克左右。根据市场需求,可以选择捕捉上市或者继续分池饲养,饲养密度控制在每公顷6,000只左右。
到了第3年,可以考虑在池塘中适当搭配其他鱼类,比如鲫鱼、鳙鱼、鲢鱼等。具体的放养密度应该根据鱼的大小来确定。如果鱼的规格为每只100克,那么鲫鱼的放养密度应为每公顷750尾,鳙鱼和鲢鱼的放养密度应为每公顷2,250尾。
在放养苗种时,要特别注意使用3%食盐水浸泡苗种,浸泡时间为10至15分钟,然后将其捞出进行放养,3%食盐水可以有效杀灭鱼体表面的细菌,确保苗种的健康。
4.放养后管理
在中华鳖的养殖中,饲养要定时、定位、定量的投喂,使用合理的饲料搭配,确保饲料中包含全面的营养成分。
通常情况下,每次投喂的饲料量应使中华鳖在2至3小时内能够吃完,饲料的重量约占中华鳖体质量的2%至5%。
由于季节变化,池塘水温有所不同,因此饲料投喂量需要根据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在某些季节,中华鳖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因此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药剂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此基础上必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应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饲料中,以提高中华鳖的体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一般而言喂养中华鳖的饲料主要分为两类: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必须保持新鲜,包括肝脏类和新鲜鱼类。植物性饵料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在投喂之前,饵料需要经过清洗并喷洒消毒剂进行处理,然后根据中华鳖的密度适当投喂。每天在投放饲料之前,需要清洗食台一次,并将上一次投喂剩余的饵料捞出来,每隔3天左右使用生石灰进行一次消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饲料投喂需要分阶段进行,在第一年的放养阶段,饲料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华鳖尽快生长,主要使用中华鳖饲养专用饲料,然后再适量添加绞碎的螺蚌肉、鱼肉等,这类饵料在总饲料中的比例应控制在20%至30%之间。
中华鳖每天需要投喂两次,分别在清晨和傍晚,比例为40%和60%。到了第二年,可以适当增加饲料中的鲜活动物饵料。
由于中华鳖在冬眠期间体质量可能下降10%以上,所以如果体质较差且孵化较晚,容易在冬眠期间发生死亡现象。这就需要在冬眠阶段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对中华鳖冬眠的干扰。
越冬期间,池塘中的水需要定期更换,改善水质条件。通常情况下每21至28天更换一次,每次更换的水量约占池塘水量的10%左右。更换水的过程应轻缓进行,以不干扰中华鳖的冬眠。
在日常喂养中,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巡逻,及时检查防逃设施是否有破损,以防止中华鳖的逃逸。
而养殖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中华鳖的日常活动、取食等情况,并根据活动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的投喂。
注意保持池塘内的养殖环境,特别是在高温的夏季,需要每日清理池塘内的剩余饵料和其他杂物,以确保水质清洁,没有污染。还需要根据池塘水位情况,适时调整晒台和食台的高度。
在中华鳖的生态养殖中,每天需要进行水质检测。在春季,可以降低水位和升高水温,以提前刺激中华鳖的进食时间。夏秋季时,池塘的水位可以适当加深,以维持合适的水温和水质。
更换池塘水时,应将温度差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每个月需要进行1到2次的水体消毒,消毒药剂的用量应根据池塘内的水量进行精确计算,以确保消毒效果达到标准。在可能的情况下,更换水时应加强消毒管理,尤其是在降雨后,需要及时消毒池塘边的食台等位置。
一定要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出池塘周围,参观人员应与池塘保持一定距离,管理人员在清洁和投喂时应做好消毒工作,工具应浸泡在甲醛溶液中约30分钟。
5.捕捞
当中华鳖达到上市捕捞的规格时,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确定捕捞量。
捕捞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笼捕、沟钓、网捕等,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6. 完善养殖档案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做好养殖档案的管理。记录中华鳖种苗的来源、放养时间、规格、养殖密度、饲养人员等重要信息。
每天需要详细记录池塘内中华鳖的活动情况、投喂量和时间、天气状况、水质、产卵量、死亡情况及原因、销售情况等。这些记录应该保存至少2年以上,以便随时查阅,为养殖过程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结论
中华鳖的养殖在科学管理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合理选择养殖场地、科学饲养和定期水质管理,提高了中华鳖的养殖效益,并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为市场需求提供了稳定供应。
然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市场调研,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华鳖养殖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养殖户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鳖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 顾明.现代农业科技,2021(16)
[2] 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 时勤;赵敏芳.上海农业科技,2009(05)
[3]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 原小强;韦红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2)
[4]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要点[J]. 陈兵.南方农机,2022(09)
[5]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祝砚军.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