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158,阅读时间:8分钟
在经典电视剧《我爱我家》中,“保姆小张变张总”可谓是其中最精彩的桥段之一。当年许多追剧的粉丝们,在看到保姆实现人生逆袭后都忍不住千万次的想: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保姆小张吗?
要知道,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里,保姆小张仅仅是个没文化没后台的小保姆,还被志新和燕红这对儿欢喜冤家争夺,两人一个叫小张到自己咖啡屋里做服务员,另一个则让小张过来当秘书。
饶是如此常见的工作,燕红还不忘调侃小张道:“你祖宗要是知道了,还不得笑醒”,气得小张当场反唇相讥说:“我祖宗就这么没见识啊。”
有趣的是,待到志新与小张奔赴海南后,“我家”的亲人们一直以为小张只不过是留在志新身边当秘书,日常工作跟家里的保姆小桂差不多。谁料在电视剧117集里,“我家”的亲人们却被光速打脸,曾经的小保姆摇身一变,以“张总”的新身份出现在众人眼前,惊得和平只能很无奈地吐槽志新说:你去海南混了一圈,怎么还混不过一个小保姆啊?
那么,《我爱我家》里的保姆小张,为何去了趟海南就实现人生逆袭了呢?她到底是怎么在海南发的财?
01 开发海南
若是从《我爱我家》的剧情来看,保姆小张能混出名堂来,其实在电视剧里早已埋好的伏笔。
比如当初小张在老傅家干活时,就有许多的闪光点。她放筷子放得十分规整,照顾圆圆也分外细心,每天圆圆回家前,小张都会提前为圆圆晾好开水。
更重要的是,小张还有颗强大的心脏。在《双鬼拍门》那集里,宝财同志拿着绳子威胁小张,这番场景若是换成小桂,只怕早就吓得哭爹喊娘,大呼一声:“俺命好苦啊!”
然而,小张在短暂的慌乱后,与爷爷一个眼神交换,马上一脸笑意地谎称喜欢宝财,骗得宝财同志心花怒放。“美人计”得手后,小张又与爷爷默契配合,靠着于大妈传授的“防贼法”成功生擒宝财。
这份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再加上吃苦耐劳,放在任何行业里,都是做大事的必备条件。而在《我爱我家》的剧情里,编剧更是借贾志新的一句:“我能混得过她”,将小张的发家经过娓娓道来。
原来,小张跟着志新出门打工后,靠着勤劳肯干攒钱开了个小饭馆,而后她又把小饭馆改成小杂货铺,再把小杂货铺变成麻绳厂,之后麻绳厂变成工艺美术大楼,而工艺美术大楼后来又变成了垃圾处理中心。
充满了戏剧性的创业历程背后,其实隐藏着当时的一桩大事:开发海南。
在中国各省里,海南省非常“年轻”。198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随即引发了一股“下海南”的时尚大潮。在《我爱我家》里,与燕红一见钟情的志新哥们阿文,就是去海南闯荡的北京人,而在志新小张“南下海南”的1993年,恰好就是海南建省后,伴随着经济改革大潮,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海南的高速增长落到《我爱我家》里,就化为一幕幕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当志新出车祸,拍电报要家里想办法时,作为退休局长的老傅同志束手无策,而对门老胡却一个电话解决了问题。
说来老胡能“一语定乾坤”,并非他手眼通天,而是因为他曾经去海南参与过公路基建,当时接待他的“正是公路管理局”,“几位局长熟得很”,大家听说车祸的当事人之一是老胡的“大侄子”,也就抬了手。
令人困惑的是,老胡并不是《我爱我家》的主角,编剧专门为老胡安排这一幕高光时刻,背后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其实,老胡能在海南的公路管理局里说上话,正是仰仗于海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要知道,志新在海南“撞枪口上”的那一年,海南正掀起轰轰烈烈的基建热潮。以公路建设为例,志新奔赴海南的1993年,海南开了公路建设工作会议,“要致富,先修路”成了各级政府共识,海南省的大规模公路建设就此拉开了帷幕。
一时间,海南全省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省领导班子规划建设了数条干线公路,各市县也纷纷将加快建设县乡公路提上了日程。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海南建省七年,就新增公路2508公里,其中半幅高速公路251.79公里,二级标准以上公路1083公里,公路密度由建省前的0.38公里每平方公里提升到0.45公里每平方公里,还圆满完成了全省所有乡镇通公路的目标。
而在那个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像老胡这样“能给三峡工程提意见”的技术骨干,自然成了公路管理局的座上宾,捞个贾志新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02 小张的致富路
老胡的高光时刻离不开海南推动公路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但在当时海南,公路建设仅仅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这个“年轻”的经济特区,还有很多的行业风口,正等待着人们的加入。
据文献资料显示,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从未停下抓重点工程建设的脚步。仅1994年,海南就规划了24个重点工程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
这样的投资规模,放在90年代初期可谓十分惊人,因此南下海南的志新小张,目之所及遍地都是大把的工作机会。而当时的海南,也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建省六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就突破100亿,各行各业都处于蓬勃发展中。
就拿小张所处的第三产业来说,1988年海南建省时,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仅为14.19亿元,而在志新小张南下海南前夕的1992年,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就增长了近三倍,达到了38.27亿元。
可以说,赶上这样好时代的小张,既没有志新那样好高骛远的毛病,又肯吃苦,关键还聪明,自然能够得到命运的垂青。
值得一提的是,小张发迹后的身份,是垃圾处理中心的“张总”,这让《我爱我家》中的和平还一度吐槽称:这都挨不上啊!
那么,编剧为何要给小张安排一个“挨不上”的身份呢?
03 时代的烙印
若是我们结合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看出小张所处的垃圾回收行业,恰好关联着当时城市高速扩容下的一大热点:城市垃圾回收。
在小张“发家”的海南,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垃圾处理整体水平还很低。1994年,海南才有了建立大型垃圾处理厂的计划。1998年,海南才建造了全省唯一的大型垃圾处理设施颜春岭垃圾填埋场,而这个垃圾填埋场直到2001年才投入使用,这就意味着在小张南下海南的年代,城镇垃圾回收处理还是一个困扰着人们的大难题。
当时海南大部分地区,处理垃圾都是简易填埋,这样极易孳生蚊蝇,危害健康。而在全国其他省市,垃圾回收的压力也空前巨大。比如上海从1990年到1995年,垃圾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六,5年间净增长了79万吨垃圾。
而北京当时的情况也十分严峻。1994年以前,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基本运往郊区堆放,日积月累之下,三环到五环路附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堆环带,侵占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许多热点栏目,还特意制作了专题节目。“城市垃圾山”成为热议话题。
生活垃圾带来的隐患,引起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4年,有关部门在位于京北约30公里的昌平县境内,建成了由世界银行贷款的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日处理垃圾2000吨,就此结束了北京市无大型集中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来看,小张所处的垃圾回收业,行业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难怪剧中的小张无比热爱这份工作,还曾对志新表白说:“联手去北京闯一番事业”。
不过,虽然小张“带着志新勇闯北京垃圾业”的梦想没能实现,“变身张总”的发财故事也是虚构的,但这一幕幕小故事所反映的,却是上世纪末经济改革大潮下,一代人难忘的奋斗史,以及中国发展走过的路。
同样令我们感慨的,还有编剧在“小张”这个人物身上做的历史功课。一个剧中的小人物都能这般精雕细琢,足见此剧,真是深接地气,难怪能成为下饭神剧。
参考资料:小陆《海南省重点工程建设成绩喜人》、周永锋《海南省城镇垃圾处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张健《浅谈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的经济成就与经验》、黄发忠《海南拒绝进口垃圾》、方晓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陈求熙《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促进海南的经济腾飞》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