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22日电题:种地听电脑的黑龙江农民致富有了“金钥匙”

在黑龙江省部分农村,靠老经验种地已成为历史。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正逐渐走进农业生产中,并成了农民们致富的“金钥匙”——

“种地,听电脑的。”这话可不是出自农业专家之口,而是出自讷河市老莱乡一位普通农民张运才的口中。如今,在黑龙江省农村,和张运才有共同认识的可不在少数。许多新的顺口溜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流传着:“农民不出家,专家请到家”;“当今科技就是好,种地也能用电脑”;“种地用电脑,庄稼能长好”……

电脑,这个曾被农民视为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的部分农村,正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着。而让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是源于黑龙江省自“九五”末期以来示范推行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

农民身边来了好“专家”

1998年,黑龙江省争取到国家“863计划”项目、“九五”重大项目———“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据该项目负责人之一、省计算中心智能网络研发部主任杨景灿研究员介绍,智能化专家系统是把全省各方面专家的科研成果、技术经验、建议收集在一起,利用开发出的软件,选取专家们的精华总结出一套种植方案,再收集地理资料、土壤情况及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和作物品种、病虫害等资料,从而形成一个智能化“模拟专家”系统。农民只要告诉电脑自己要种的是哪块地,电脑就会把这块土地的基本情况,如氮、磷、钾的含量显示出来,并将气候、气象等资料同时显示出来,进而列出推荐种植品种。农民选定种植品种后,电脑还会为农户科学种植分别开出整地、种子处理、播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调控、收获等全程管理的生产建议,并对生产进程中适时灌水、病虫害防治、除草、旱涝灾害对症开方,还能算一笔“一年早知道”的投入产出账,告诉农民如何合理投入才能既增产又增收。“九五”期间,大豆和水稻专家系统已经在绥化、牡丹江等示范点应用。“十五”期间,我省又争取到国家863项目,奶牛、肉牛、马铃薯等九个专家系统正在开发中。

200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黑龙江省视察,观看了这套系统,高兴地说,有了这套高科技技术,农民种地就方便了。

科技撬开老脑筋

“老脑筋种地不行了,电脑专家就是好!”看着用老方法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试验的验收结果,海伦市前进乡农民杨海军的父亲这个庄稼地里的老把式,不得不翘起大拇指:“常规种地,大豆亩产184.7公斤;应用电脑专家系统种地,亩产203.6公斤,增产18.9公斤。”

1999年,海伦市成为智能化农业示范基地,杨海军的父亲说啥都不信,还阻止儿子参加示范。秋后地挨地同一品种同时播种的大豆,亩产相差近20公斤。第二年他第一个签了科学种田建议单,种植的大豆经过专家系统辅助指导“开方下药”,在大灾之年同普通受灾户对比,产量提高达30%。

像杨海军父子这样,在智能农业的推广下,看到科学种田的好处,从而放弃原来种田方式的农民,在海伦市乃至全省越来越多。仅2000年,黑龙江省12个示范点,示范面积170.6万亩,辐射面积613万亩,增产8820.5万公斤,增收节支1.22亿元。今年,示范区已增至18个。

改变农民老脑筋可不那么容易。为此,黑龙江省专门成立了省、市示范点,乡、村各级推进小组。以前水稻栽秧,农民们喜欢“满天星”式种植,可电脑说不,要求行距、株距,这下农民又不干了,觉得这样种太浪费地。怎么说服他们呢?推进小组的一位专家把农民带到学校,让老师先把学生零乱地散满操场,给人的印象是操场全满了。突然让学生集合,排成整齐的队列,操场一下子空旷起来。农民马上明白了:还是这样省地。

治贫先治愚。这种无须多余口舌的推广方式果然奏效,人们固执的思想像坚冰开始解冻了。

讷河市实施大豆农业智能化项目面积195万亩,其中示范面积45万亩,辐射面积达到150万亩。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电脑农业”的好处,从怀疑电脑变成主动要求电脑开方。

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忠说,电脑专家系统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它使农民增产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它使农民认识到应用科技种田的重要性,使农民树立科学种田的意识。

新型农业有待普及

长期以来,农民素质低,科学种田意识差,而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又十分匮乏,极难深入农村,成为制约我省乃至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专家系统因其平民化而成为我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切入点。

杨景灿研究员算了一笔账:仅以大豆为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近50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地区仍属粗放型,如果推广智能化农业每亩可少用种子约2公斤,化肥少施约20元。按全省推广3000万亩的面积,将节省种子6600万公斤,节约化肥6.6亿元。

从对电脑望尘莫及到电脑农业带来的喜出望外,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示范工程让参与示范的农民们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但与全省2000多万农民比较,这些先行者毕竟还属少数。

专家认为,要想全面推广智能化农业,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黑龙江省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农业科学的研究上,目前国家的投入还满足不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在信息资源开发和网络建设上,信息源的获取受到限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农业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范围;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当前情况下还要继续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还存在科目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大面积推广“电脑农业”,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有理由相信,代代沿袭的传统耕作方式,终将告别龙江大地。

关键词释义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智能化农业

即利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在众多的农业信息技术中,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代表。它是一种拥有高层次、多方面农业专家知识、并能模仿人类的推理过程,在计算机上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农业问题决策咨询服务的实用软件系统。

1996年国家“863计划”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第一批示范区有4个省(市);黑龙江省等16个省、市、自治区列入第二批示范区。2000年,黑龙江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在2001年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表彰会上,我省示范区名列全国16个新示范区之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